立冬已到,抓住“冬藏”好时机,来年胃肠更健康
不知不觉,冬天已到
不知不觉中,2020年的最后一个季节——立冬,已经到来。
晴朗的清晨,窗台上,多了一层清透明朗的霜,远处,太阳升起的方向,一层薄雾如炊烟般把大地笼罩。
大自然的微妙,总是“随风潜入夜”般,给人的感觉也是“润物细无声”。远处的江河湖水,波光粼粼,那是夕阳下的光在水面上跳动的音符。
在中国传统的节气和习俗中,立冬之后,就意味着到了万物收藏的季节,辛劳了一年的人们,也会随着冬天的节奏,停下脚步。一年的岁尾,要做的,就是“藏”。
把多余的欲望藏起来,把裸露的身体包裹温暖,陪伴家人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于是乎,正式进入冬天。
虽然,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里,对于更多数的来讲,冬天,不过是多穿几件衣服之余的继续奔波奋斗。但是,老祖宗留下的“冬藏”智慧,依然值得我们现代人思考学习。
候
一候,水始冰。
虽说是刚刚立冬,但是,在中国的北方,河面湖面已经开始出现结冰的迹象了,薄薄的一层,触碰即碎。
二候,地始冻。
地表的土地开始出现结冻的迹象,阳气沉降到更深的土中,阴气弥散于自然万物。
三候, 雉入大水为蜃。
候鸟不知什么时候,悄悄躲藏起来了,藏在丛林深处的野鸭,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随着湖面波纹快速划过
俗补
中国有句老话,“立冬立冬,补嘴空”,说的是,人们会在立冬到来之后,准备上丰盛的饭菜,比如说北方会吃饺子,南方则会煲上一锅热气腾腾的汤,大补一番,在驱寒保暖之余,补充身体的能量。
晒
南方的冬天,别有一番景象,那就是家家户户会趁着晴朗的天气,晾晒萝卜青菜,以及腌制好的腊鱼腊肉,远远走来,便能闻到食物经太阳晾晒后的那种来自大自然馈赠的醇香。
身
《黄帝内经》中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
意思是说,冬季是收藏养生的季节,需要倍加呵护我们的身体,保持气血通畅。尤其是腹部和脚踝,一定要保暖好。
在中医上,这两处,也是诱发胃肠等消化疾病的关键部位。如果保暖不足,你会发现,寒气侵入,引发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但是对于胃肠不好群体,这两个地方不能冻。
一是肚脐。
中医上,肚脐也叫“神阙穴”,秋冬季节,温暖这个穴位可以增强体内的阳气。
特别是对于一些有基础胃病、脾胃虚弱,容易腹泻、便秘的人,要特别注意保暖这个部位,避免寒气由此入侵,增加胃肠疾病风险。
二是脚
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到脚底经历的路程也最长。但是脚又汇集了全身众多的经脉,所以,也就有“脚冷就会冷全身”一说。如果是脚底经常性寒冷,人体的免疫力就很容易下降,胃肠病邪就很容易趁虚而入。
因此,立冬之后,我们的胃肠,需要养和藏,顺应自然闭藏的规律,让我们的精神情绪保持安宁,饮食作息保持营养健康。
具体该怎么做呢?
早一点睡觉,晚一会起床,适当多睡一会儿;
坚持适当运动;
注意保暖,尤其是注意腹部和脚的保暖;
适当通过大鱼大肉补充能量,但瓜果蔬菜一定不要少,保持每天规律的排便习惯。
吃
冬季,是呵护胃肠的关键期,一日三餐,饮食起居,都是很好的养生机会。对于那些患慢性肠胃炎、过敏性肠炎、肠胃功能紊乱、经常腹泻的慢性肠胃道疾病的人来说,可以适当进补。
这里,推荐几种很适合冬季胃肠养生的食物。
山药
脾胃不好的人,容易气血不足,需要补气血来健脾养胃。而山药,则是很好的健脾养胃食物。
简便的有山药片煮水,清炒山药片。喜欢喝汤的,可以煮上一锅山药粥,或者山药炖鸡汤,都是健脾养胃的优选。
芋头
芋头的淀粉颗粒小,消化率可达到98%以上;含有丰富的黏液皂素,能够在肠壁胃壁上形成保护膜,润滑肠道,通便;营养丰富,还能够满足大病之后的营养需求;它还含有一种黏液蛋白,被人体吸收之后,能够产生免疫球蛋白,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中医上也注明,芋头可以“吞之开胃,通肠壁”,特别适合体虚、体质不好的人群,对胃不好的,尤其是胃酸过多导致的胃炎患者也非常适用。
所以,芋头排骨煲、炝炒芋头、芋头烧鸡等,都是胃病患者的不错选择。
萝卜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冬季食补,萝卜当然是最佳选择。萝卜被称为“天然的消化剂”,萝卜含有丰富淀粉酶和消化酵素,能分解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促进消化,并且萝卜还能缓解胸闷,抑制胃酸的分泌,刺激胃肠蠕动,健胃消食。
胃肠消化不好的人群,像萝卜粥、萝卜汤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莲藕
莲藕常见的吃法有生吃和熟吃两种。生藕性寒、可以入脾胃,具有生津清热、补脾开胃、止泻的效果;而做熟之后的藕,则性温,具有健脾、补气血功效。因此,对于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人群,食用熟藕而非生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