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长陵祝宅 耕读传家
长陵祝宅 耕读传家
长陵祝宅,位于梅江镇政府驻地西南2000米。
长陵祝氏,考之郡望,源出中原。解放前旧墓碑上随处可见刻有“太原郡”三字,但具体说,据传乃从徽州迁来。在徽州(皖南是当时流民的重要流向之一)定居,在聚居村落很自然冠以长陵之名,以体现自己是长陵祝氏。长陵祝氏始祖武五一公自徽州卜居原浦江通化无比山麓溪水旁,属长陵祝氏今址,虽背景有所不同,但“族系意识”的作用依然一样,故仍在聚居处冠之以长陵,表示我乃长陵祝氏。自始祖祝伯荣,武五一公,于宋绍兴三年(1123)因避地自括苍卜居长陵至今,已有八百五十年,达三十四世。之后繁衍成两支,一支迁居梅溪南岸,名上祝宅,一支地处上祝宅下游梅溪北岸,故名下祝宅,亦称祝宅。上祝宅村,南宋时由下祝宅衍分梅溪南岸定居,为新建居宅,故原名上新屋,后改为上祝宅,也称路下塘。上、下祝宅两村都属半山区,下祝宅区域面积0.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1.21亩、山地825亩。有8个村民小组,291户,874人。村中有祝氏祠堂等古建筑。上祝宅村区域面积1.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05亩、山地1646亩。有12个村民小组,388户,1124人。村中有祝氏厅堂等明清古建筑。
长陵祝位于兰溪市北乡原梅江区中央。北依兰江最大支流梅溪,与周姓溪口周村相望,上下有两座石拱桥飞架(近两年车辆骤增,政府又增加了一座水泥结构的大桥),沟通南北。南望黄茅尖,尖西首转轮岩,巍岩耸立,地势险峻。上有庙宇,殿堂宏佛,朝拜观光者络绎不绝。站在村前可见一带屏峰叠嶂,众多山梁像张开的五指从尖上延伸而下。观全景,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东西分别与宋(宋宅、下溪前)、蒋(墩头)两姓村庄接壤。祝氏宝地虎踞龙盘,山明水秀,是个文明发祥之所。
长陵祝,外客来村,真有“上宅跑下宅,眼睛乌珠跑翻白”之感觉。全村1200米长,村中道路纵横交错、井然有序。原先路面一色溪中鹅卵石铺就,石子大小匀称,两边厢线条镶嵌,充满艺术活力。房屋建筑青砖白瓦飞簷翘角,似龙腾空,惟妙惟肖,蕴含古建筑的艺术魅力。
古韵浓厚长陵祝每逢节日时鼓乐喧天,火炮齐鸣,厅堂上摆祭品,戏台上演戏,石子路上迎龙灯、抬彩会桌、抬香亭、抬花烛、举大旗、迎执事、热闹非凡。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历史文化遗产更应加强保护和利用。以辉先绪,光泽后嗣。
梅江镇梅街头村:梅执礼故里梅街头村
梅街头村位于梅江镇政府驻地南偏东2500米,距城区34公里。村民委员会驻梅街头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自然村中始居梅姓,唐时即有村落,村建于高墈之上,为宋互补尚书梅执礼的故里,村以姓氏得名。原名梅墈头,后改称梅街头。梅氏后裔迁居诸葛万田,后凌姓入居。村袭旧名。地处半山区,区域面积1.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5亩、山地1871亩。村庄座落于黄茅山脚下,三面环山,全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农户202户,总人口658人。村民大多以植桑养蚕和种植马铃薯、水果为业,蚕茧为其特产。
梅街头村内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古宅、古道使该村处处透着古老的气息,素有“十里梅街”之称,老街位于村中心,南北走向,一千余米,全部用石子铺设而成,走在上面甚是小心翼翼,村里现保存完好的厅堂4处,多为明清时期建造。其中经凌氏村民自筹资金百余万元的凌氏宗祠,修缮一新,其木雕、石雕精美绝伦,弥足珍贵,村内保存的清代、明国的老房子,还有万余平方米,据村内老人回忆,当时长毛在梅街头村都找不到老百姓,因这些古宅都是相连互通的。
“梅溪之水源远流长,梅公芳名万古流芳”在梅街头村这副纪念宋代抗金英雄梅执礼的对联,很多人都会吟诵,在梅街头村的黄茅山的山腰,发现了距今855年历史的梅执礼墓葬厚址。
梅执礼(1079~1127),字和胜,梅街头村(原属浦江县)人。宋崇宁五年(1106)中进士。有人于宰相前介绍他的才能,并劝他亲自谒见宰相,以谋进取。执礼答道:“以人言而得,必以人言而失。吾求在我者而已。”不肯听从。历任鸿胪丞、比部员外郎,擢中书舍人、给事中,迁礼部侍郎。因讥讽宰相王黻奢侈宴乐,出知蕲州,又被撤职。钦宗接任,徙知镇江府,召还为翰林学士。未至京,于途中升吏部尚书,旋改户部尚书。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东京,执礼劝钦宗亲征,不从。
翌年京都失守,徽、钦二帝被掳,执礼与宗室及诸将吴革等,谋集兵夜袭金营,迎二帝归,为奸人范琼所泄,未成。金兵以二帝为质,勒索金帛数以百万计。执礼与陈知质、程振等不忍京都涂炭,力陈民力已困,而宦官挟宿怨密告金帅,称城中富有,所取未百分之一。金帅怒,呼执礼等责之。执礼对道:“天子蒙尘,臣民皆愿致死,虽肝脑不计,于金缯何有哉?顾比屋枵空,无以塞命耳。”金帅益怒,执礼犹坚拒强敌无餍之欲,于是被挝杀,时靖康二年。
梅执礼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抗金英雄,也是婺文化的一部分,墓地的发现不仅能增强兰溪市的文化底蕴,对考古也很有价值,也使梅街头这古村落添上了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