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中看襄阳(四)(杜甫《遣兴五首》其一、其二、其五)
杜甫(资料图片)
诸葛亮(资料图片)
1
“诗圣”杜甫,祖籍湖北襄阳,他的曾祖父杜依艺担任巩县令时,举家从襄阳迁到了巩县,因此杜甫是河南巩义人。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留存下来的有1500首之多,其中有38首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是被收录作品最多的诗人,王维、李白依次排在其后。杜甫能成为伟大的诗人,与其家风有关,他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有个著名诗人——爷爷,一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杜审言虽说是格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但他的成就和名气,比起这个孙子来就小多了。不过,他仍有一首诗选入《唐诗三百首》,就是《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父子、爷孙的作品同时入选《唐诗三百首》的,仅此一对。顺便提一句,另一位襄阳人孟浩然,有14首诗作选入《唐诗三百首》,在李商隐之后,排第五位。由此可见,襄阳的诗词文化是多么繁盛。
2
杜甫虽然没有到过襄阳,但他写了不少关于襄阳的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欣喜若狂的心情溢于言表;“清思汉水上,凉忆岘山颠”(《回棹》),怀念在襄阳任镇南大将军的先祖杜预;“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赠别郑炼赴襄阳》),高歌了襄阳岘山的壮美春色;“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表达了对这位襄阳籍前辈诗人的景仰之情;“鹿门自此往,永息汉阴机”(《登舟将适汉阳》),向往能隐居在鹿门山放弃功利之心的生活;“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遣兴五首》),是对有德才而不愿做官的隐士的称赞。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杜甫对襄阳的深厚感情。
耆旧,指的是德高望重的人,“襄阳耆旧间”意思是“在襄阳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之中”,源于杜甫的《遣兴五首》。遣兴是指诗文随兴而作,以抒发情怀,表达此时此刻的心境。杜甫在秦州闲居避难时,写了四组《遣兴》诗,其中有一组五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愫。《遣兴五首》写了六个历史人物,其中有三个是襄阳名人,分别是诸葛亮、庞德公、孟浩然。
3
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
又如陇坻松,用舍在所寻。
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
——杜甫《遣兴五首》其一
这首诗中对比了嵇康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不同的命运,说明知音的重要。这两个人都胸怀大才,然而诸葛亮遇到了刘备,“三顾茅庐”被请出山,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辅佐刘备开创蜀汉基业,辅佐刘禅守住蜀汉江山。杜甫是唐代诗人中写诗赞扬诸葛亮最多的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些都是对诸葛亮客观的评价,高度的赞扬。嵇康虽才华出众,贵为“竹林七贤”之首,却悲剧多了,四十岁时被司马昭处死。没有知音的赏识,只能“绝唱广陵散,竹林响遗风”。杜甫的诗句的大意是:如果没人发现,就是那高大的经霜历雪的树干,年深日久也会变成枯林。这何尝不是自身渴望得到名主重用的期盼,何尝不是对没有知音提携的悲叹!
4
昔者庞德公,未曾入州府。
襄阳耆旧间,处士节独苦。
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
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
举家依鹿门,刘表焉得取?
——杜甫《遣兴五首》其二
庞德公是东汉末年的著名隐士,对他的记载出自习凿齿所著的《襄阳耆旧记》。习凿齿,襄阳人,东晋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著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大作。《襄阳耆旧记》分人物、山川、牧守三大部分,一共五卷。在第一卷中详细地记载了庞德公的故事。《襄阳耆旧记》中说:“庞德公,襄阳人,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刘表任荆州牧时,曾亲自到庞德公家请他出山,被他婉言谢绝。“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托言采药,因不知所在。”鹿门山被人们称为“隐山”,就是因庞德公、孟浩然、皮日休等人隐居在此的缘故。庞德公为什么不应刘表的邀请出来做官,反而隐居鹿门山?可能是因为,他认为刘表偏安一隅,没有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而且刘表年龄大了,家庭内斗不断,不值得辅佐,也可能是人各有志,他的志向不在官场之上,淡泊名利,愿意做个普通人,亦未可知。
庞德公和诸葛亮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襄阳耆旧记》载:“诸葛孔明每至公家,独拜公于床下,公殊不令止。”由此来看,庞德公是诸葛亮的老师。“其子仙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亦称仙民),娶了诸葛亮的二姐,诸葛亮与庞德公就成了至亲。既是老师又是亲戚,加上诸葛亮聪敏勤奋,庞德公不但教他本事,还替他对外宣传,“卧龙”的称号就是他最先叫出来的。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也是他叫出来的,世人称其知人。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儿,在隆中山里半耕半读,过着隐居生活的诸葛亮,经过这些名人口口相传,名气越来越大,终于有一天,草庐外响起了三个人的马蹄声,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一出,天下三分。一个人要想成功,除了自身不懈的努力,还要有人替你宣传造势,这也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啊。
5
吾怜孟浩然,裋褐即长夜。
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清江空旧鱼,春雨馀甘蔗。
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吒。
——杜甫《遣兴五首》其五
孟浩然比杜甫大23岁,孟浩然去世的时候,杜甫才28岁,正处于年少优游的阶段,那时孟浩然已名满天下。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李白比杜甫大11岁。李白与孟浩然是好朋友,专门写诗《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写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查杜甫年谱,他没有见过孟浩然,但从他写的《遣兴五首》中,怜惜孟浩然在清贫中去世,夸赞孟浩然的诗超过鲍照和谢灵运,遥望故乡之云而悲叹,可以看出他对孟浩然的崇敬之心。一个人只有在其行业成就了不世之功,才能以地方的名字称呼他,既是认可,也是赞扬,孟浩然世称“孟襄阳”,可见他诗歌的成就之高。还有一个“米襄阳”,那是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诸葛千古一智圣,孟米诗书两襄阳”,一联赞颂了三位襄阳历史名人,恰如其分。
襄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耆旧众多,《襄阳耆旧记》中就记载了东晋以前的近50位名人,以战国时期的著名辞赋家宋玉为首,“失街亭”的马谡,“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廖化,都在其中。这些耆旧之间,有的关系还很复杂。《襄阳耆旧记》中说:“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从中可以看出几个人物的关系。蔡讽的儿子是蔡瑁,蔡讽的大女儿嫁给了黄承彦,小女儿嫁给了刘表,黄承彦与刘表成了“一担挑”,黄承彦是诸葛亮的岳父。不同的“圈子”,造就不同的生活。
《襄阳晚报》(2021年10月15日16版)
(编辑:蒋琦威 审核:肖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