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尔街到创新药企:这些投行精英转变身份看重什么?

随着中国新药研发的实力不断增强以及制药产业政策环境的持续向好,大量资本开始涌入中国新药研发领域,资金的注入吸引了众多医药精英人才创业,为中国的创新药研发注入活力,随之也激发了中国创新药企业数量的爆发式增长,融资金额记录不断创下新高。

与此同时,中高层人才流动趋势也可以一窥创新药开发热潮。除了辉瑞吴晓滨、阿斯利康梁怡等跨国药企的高管加盟了创新药开发公司,至少有10名来自华尔街等地区的境外投行人才加盟新药研发企业。

01

创新药开发热潮吸引投行人士加盟

2016年1月,在华尔街从事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分析师要职的梁恒博士选择加盟百济神州,担任首席财务官(CFO)兼首席战略官(CSO),并通过其丰富的投行经验,将百济神州先后带到了纳斯达克和香港交易所(见:专访百济神州梁恒 | 全球资本缘何涌向中国抗癌药研发新星)。

2017年12月,在医疗健康行业拥有20余载投资银行及法律事务工作经验的林洁诚博士加盟华领医药,后者也成为第二家向香港递交IPO申请的创新药企。此外,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两年有余的再鼎医药最近也迎来了新的首席财务官Billy Cho;开拓药业和天境生物皆从富瑞集团(Jefferies Group)聘请了CFO;喜康生物更是一举聘用了两位投行背景出身的高管……

加盟创新药企业的投行精英

注:Lee Henely是非CFO职位

《彭博社》近日对此现象发表社论,投行出身的金融家们纷纷加入炙手可热的生物医药创业公司,不仅让人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热潮,许多投行人士从华尔街转战硅谷,伴随着企业的成功上市,他们获得了除薪酬之外的巨额股票期权激励。

“在互联网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想进入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因为这是令人兴奋的新事物,如果新东家成功IPO,持股者将获得很丰厚的报酬,”香港主要服务于资本市场的Hogan Lovells律师事务所律师Stephen Peepels称,“我认为类似的情况,也将会出现在医疗保健行业。”

“对于那些已加入且具有股份的人来说,回报可能是巨大的”,负责处理香港Robert Walters Plc金融服务招聘的董事John Mullally说,“如果你进入的时机足够早的话,这些创业公司将以比例可观的股权奖励你,一旦进入二级市场交易,上行空间可能是无限的。”

02

对接境外市场,需要国际投行参与

今年4月,香港交易所迎来了24年最大改革: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来港上市,这对创新药企业而言无疑是个重大利好消息。前文所提到的从华尔街转战创新药企的梁恒和林洁诚也是港交所生物科技咨询小组成员(见:杜莹、何如意、梁恒等13名成员加盟港交所生物科技咨询小组)。

“香港证券交易所的规则变更为生物技术首次公开募股铺平道路之后,也反应了生物医药行业对金融专业知识源源不断的增长需求。”一位来自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告诉医药魔方。

向港交所递交IPO的生物医药企业(截止到8月21日)

截止目前,已经有11家创新药企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招股书显示,这些企业几乎清一色选择了国际投行的服务。据知情人士透露,除了已经在港交所成功上市的歌礼药业和百济神州外,今年至少有16家生物技术公司打算在香港实现IPO,寻求募资总额超过30亿美元。

奥博亚洲(OrbiMed Asia)创始合伙人及资深董事总经理王健博士近日在接受医药魔方采访时表示,香港有望成为可以媲美纳斯达克的生物技术创新公司的股票市场,并成长为该类企业强健的投、融资及退出平台。具有金融、投行等背景的人才在与投资人交流、金融运作、财务管理等方面往往更有经验。“亚马逊创始人、CEO贝佐斯(Jeff Bezos)此前也有投行、投资经验,”他补充道。

联想之星是一家早期投资机构,已投资的中美创新药研发企业超过15家,其医疗合伙人冷艳告诉医药魔方,创新药企业发展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初创时期更需要聚焦于产品管线(pipeline)的开发;当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后,本土创新药研发企业在寻求与境外资本市场对接时,聘请熟悉境外资本市场的投行人士,一方面可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将提升企业的跨境商务拓展(BD)能力。

03

能否改变创新药的开发现状?

今年5月,喜康生物通过可转换债券发行筹集了1.06亿美元资金,并聘请了撮合这项交易的两名华尔街人士Ellis Chu和Lee Henely加盟公司,同时任命Ellis Chu先生为首席财务官。“我正在进入一个巨大潜力的行业,”Ellis Chu在接受电话采访中表示,“生物技术是一个正在爆炸的行业,但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我的选择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同月,已经有产品处于临床Ⅲ期开发阶段且已在新三板上市的开拓药业也聘请了2017年《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中国区海外最佳医药分析师季军黄雨青担任公司CFO。对此,开拓药业创始人兼CEO童友之博士表示:“黄雨青先生在资本市场、商务拓展和企业融资等领域的经验,将帮助开拓面对资本市场的机遇和挑战,完善和加强公司的管理团队。”

“管理者愿意借力投行等外部力量,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些技术型的专家太专注于技术层面的研发项目,没能把企业的融资、销售和管理做好的事实。”一位创新药企业家对医药魔方坦言,“但也不乏个例,譬如默克曾经的CEO 罗伊·瓦格洛斯和基因泰克前CEO阿瑟-列文森都是搞研发出身。”

因此,也有人认为,越来越多的金融人员涌入创新药企时未必是好现象。开发创新药的风险很大,即便是登陆了资本市场,后期没有足够优秀的产品来反馈市场,最后也可能是一地鸡毛。那种持有“专业背景出身的MD/Ph.D.将无法领导大型生物医药企业,最多只能做做研发老总”的观点其实是一种偏见,真正一专多能的CEO未必输给投行精英。

眼下令行业比较担忧的是:目前两家登陆港交所的生物科技公司在上市首日都出现了破发,且前期股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后进者的融资市场又会怎样?谁将成为香港IPO的真正王者?下一个基因泰克/安进能否在这里诞生?(见:大陆创新药公司赴港IPO:对韭当割 or 下一个基因泰克?

参考资料:Bankers Quit Goldman, Citigroup for Biotech Riches in Hong Kong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