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写下一首秋词,短短28个字,告诉你,他为什么就能被称为“诗豪”?

作者:三罕   来源:古诗词文苑(ID:songciba)
朗州小道上,刘禹锡慢慢悠悠地骑着一只毛驴,驴背上还挂着两个破旧包袱。此时已是深秋了,秋风瑟瑟,小道两旁的树叶早已凋零殆尽。路上也无其他同伴,似乎显得格外孤凉。
这时天空上飞过一只落单的白鹤,白鹤发出寻找伙伴的哀号声,声音凄厉。恰巧被诗人刘禹锡捕捉到了这一幕,于是一首不一样的《秋词》诞生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能在这般孤寂的场景下,写出如此激昂奋发的诗,我想也只有刘禹锡了。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出生于河南郑州荥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1

自古英雄出少年
刘禹锡十九岁游学,二十一岁进士及第,两年后又登吏部取士科,连中三元。
虽然说唐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但每次只录取二三十人,极少达到三位数,难度比现在考清华北大还大。能考中进士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因此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孟郊在四十六岁时得中进士,非常得意,赋诗曰:“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而白居易二十八岁进士及第,也忍不住写诗自夸:“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对比下来,二十一岁金榜题名的刘禹锡,不可谓不是少年成名。

2

大丈夫自当治国安民
二十四岁时刘禹锡被受太子校书,后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薄,不久迁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虽然级别很低,但是具有上监宰相,下监地方各级官吏的权利,刘禹锡也抓住了这个机会,准备大展身手。
他倡议实行举报制度,设立缿筩,用来监督昏庸的官员,奖励揭发检举违法乱纪的人,打击社会黑暗势力,严惩欺下瞒上的人。
公元832年,刘禹锡赴任苏州刺史,这里前一年发生大水灾,给百姓带来严重的灾难,刚到任的刘禹锡立即察视灾情,赈恤灾民。
苏州在中唐时,是一个比较富庶的地方,发生了灾害,朝廷以为这里一向很富裕,不需要赈灾,可以自救。但事实情况并不是如此,这一场灾害让苏州百姓猝不及防,除了少数几家极为富庶的以外,其余百姓都面临着饥荒。
了解实情后,刘禹锡立马上报朝廷,想方设法的取得朝廷赐米赈灾的敕令。从本洲常平义仓中调拨了十二万石米,逐户分发,并宣布减免赋役,带领苏州人民度过难关。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州人民为了表达对刘禹锡的敬仰,把他与曾经做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一起称为苏州三杰,并为他们建立了三贤堂。
刘禹锡并没有为他的功绩而沾沾自喜,此时的他,心中有一件更为记挂的事——“改革”。对,他要改革,他要革除宦官干政、尾大不掉的风气,他要改变潘镇坐大、中央势微的局面。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并没有缓解,相反愈演愈烈,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主要根源之一。藩镇与藩镇之间时常爆发战争,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除了藩镇割据,中唐时期宦官干政也十分严重。
唐德宗晚年,太子李诵希望革新王朝政治,中下层官僚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位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太子李诵继位,历史上称为唐顺宗。随着李诵的继位,刘禹锡的改革开始了。
刘禹锡等人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改革最终宣告失败。
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刘禹锡的改革犹如以卵击石,也许他一早便预料到了结局。只是在这世上,有些事是明知不可为而要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还好,最坏的结果只是被贬,没有丢命。刘禹锡被分派到了朗州做司马,于是便有了开篇的那一幕。在朗州,刘禹锡开始了长达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

3

任你凄风苦雨,我自豪情万丈
刘禹锡除了政治上的抱负,在诗词方面也是造诣颇高,被誉为“诗豪”。
说到豪气,似乎“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李贺都算得上,但为何偏偏是刘禹锡获此美誉呢?直到如今,我才稍有明白。
刘禹锡写的诗,诗风豪气雄健。同样是秋天,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孟浩然感叹道“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杜甫登高感伤“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而是诗豪刘禹锡在被贬途中,在改革失败的心境下,犹如神来之笔地写出那样一首《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此的乐观向上。
好友白居易老来感伤,写了首《咏老赠梦得》给他,诗里说“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刘禹锡写《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安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不要再嗟老叹老啦,桑榆虽晚,还能放射出满天灿烂的霞光呢。
被贬时遇到和州知县故意刁难,落井下石。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只给一间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仅是个斗室。但是刘禹锡仍然不在乎,反而高兴的一挥而就,写下千古名篇《陋室铭》。写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就是凭借着如此乐观豁达的心态,才能写出豪放洒脱的诗词,才当得起他“诗豪”的美誉。
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