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这简直就是在说我!!
今天看了《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60%的内容,感觉这个作者是神仙,简直是在说我的切身感受。简直是 掐指一算就知道我在想什么。
《浅薄》一书从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之前、之后书籍的推广流行,到上世纪末电视、收音机的大行其道,再到今天的互联网的泛滥技术,娓娓道来,运用了大量实验的案例,几乎每一页都在奉行互联网时代的写作规则—可以单独阅读。
我很少发现这么好的书,他是在对我的心灵和行为进行无情的批判,而且总结的特别到位。因为至少我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新科技的俘虏,我的注意力大面积分散,已经无法集中到读书看报的兴趣上。各类视频电影游戏,让我欲罢不能。可是看完了依旧过不好我这一生。
《浅薄》带着我纵横捭阖上千年,从人类蒙昧时代到拥有大量智力载体---书籍的时代,再到娱乐至死的今天。这本书值得我读,恐怕也值得此刻的你读一读,我知道我没有资格教育其他人,但是这本书确实很牛----高屋建瓴、思路前言、论据扎实、触目惊心。
好了,如果你不相信,就看看我用血汗一个字一个字敲打的书中金句:我只看了前60%,就已经被这本书给迷的颠三倒四了。相信还会有大批此书的迷妹迷弟出现,让我们合力占有它,从灵魂上、从心灵里,榨干这本书。
网站上的内容犹如碎布拼成的床单一样,由于人们的大脑思维已经适应了这种内容,传统企业不得不作出调整,以迎合读者和观众的需求。
经济学家泰勒考恩说:“在能够轻易获得信息的情况下,我们通常喜欢简短、支离破碎而又令人愉快的内容”。
《纽约时报》宣布,他们每期会拿出三个版面,用来发表只有一段文字的文章摘要和其他简要内容。“篇幅缩短”可以让饱受折磨的读者快速“品尝”当天的新闻内容,节省他们翻阅 报纸、阅读文章那种“低效”方法所耗费的时间。
互联网精确的释放出某种类型的感官刺激和认知刺激-----反复的、高强度的、交互式的、使人上瘾的,这种刺激已经导致大脑神经回路和大脑功能发生了强烈而迅速的改变。
互联网以远远超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强迫性,牢牢掌握着我们的注意力.....我们上网的时候,常常会把身边的其他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就在忙于处理通过电脑穿送过来的各种符号和感官刺激的过程中,现实世界不断向后退却。
互联网所鼓励的持续不断的精力分散,借用艾略特在《四个四重奏》中的说法,就是“一次接一次的走神造成的分神”状态,与暂时性的分神截然不同,后者是我们在权衡利弊从而作出决定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分散精力,它可以让我们的思维重新恢复活力。互联网发出的各种刺激性杂音,既造成了有意识思维的短路,也造成了潜意识思维的短路,因而既阻碍了我们进行深入思考,也阻碍了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我们的大脑变成了简单的信号处理器,不断的把信息迅速转变成意识。
我们因为上网而不再做的事也会产生神经学结果。正如同步放电的神经元会连接在一起,不同步放电的神经元就不会连接在一起。由于浏览网页挤占了我们用来读书的时间,原本用来支持旧有智力功能和精神追求的神经回路逐渐弱化,并且开始分崩离析。大脑会回收那些闲置不用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突触,将其用于其他更迫切的工作。我们会获得新的技能和新的视角,可是旧的技能和视角也会因此而丧失。
频频被打断会分散我们的思维,削弱我们的记忆力,导致我们紧张、焦虑。我们的连贯思路越复杂,分神造成的损害就越大。
每个提示都是让人分神的事件,是对思维过程的外来侵扰,也是占用工作记忆宝贵空间的零散信息。
联合学院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差柴伯里斯解释说,网上的新信息所形成的的洪流也跟我们“极大地高估刚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自然趋向相吻合。即便明明知道“新东西经常是一文不值的”,可是我们还是对它充满渴望。
惟其如此,我们要求互联网以越来越多样、越来越不同的方式打断我们。聚精会神的状态丢失了,注意力被分散了,思维过程碎片化了,这些损失我们都心甘情愿地接受,换来的回报是接收各种引人注目,起码是饶有趣味的信息。很多人不会考虑关掉信息这个选项。
好文字与你分享,别说我只写闲情逸致了。我越发感到,西方的很多翻译书籍有营养。以后我们继续讨论这本书,好了我要去加班学习新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