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从辛亥革命走来的开国元勋

青少年时期的朱德

1905年,家里借钱供朱德参加科举考试,他顺利考入了南充县和顺庆府的(今南充市)新学堂读书。在这里,他阅读了邹容的《革命军》等进步书刊,第一次接触到“革命”的字眼,并从亲身体验中逐步体悟它的含意。1907年,在“教育救国”、“强身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朱德到成都报考上了四川通省体育学堂,在那里,他以优异成绩学完各门课程,并且有机会阅读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此时,朱德的眼界更加开阔,产生了“推翻皇帝,建立一个好的国家”的认识。他多方探听同盟会的消息,希望自己也成为同盟会员。1908年,朱德由体育学堂毕业,回到仪陇县担任县高等小学堂的教师。然而,朱德到校不久,旧势力就对他发起攻击。对此,朱德勇敢地给予回击。一年的教书生涯使他看到封建势力的顽固,新旧思想斗争的尖锐。这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农民群众组织的武装斗争,有力地震撼清王朝统治的消息也频频传来。面对现实,朱德深切地感到“教书不是一条生路”,决定重新选择新的救国之道。

朱德(前排左一)与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学合影

1909年,23岁的朱德经过70多天的艰苦跋涉,终于走进了云南省会昆明的城门,考进了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步兵科,开始接受紧张的军事教育。在讲武堂这所革命的大熔炉里,朱德的思想迅速地变化着,他设法躲过清朝耳目的监督,如饥似渴地阅读在学校秘密流传的各种革命刊物,如《民报》《天讨》《革命军》《警世钟》《猛回头》《云南》等。这些进步书刊拓宽了朱德的知识视野,他开始摆脱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束缚,平日常与同学集会,讨论如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又同范石生等四人以互助互励、拯救中华为宗旨,成立了“五华社”。革命思想的教育,革命环境的熏陶,使朱德接受了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第一学期后的一天,他献血宣誓,秘密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孙中山民主革命旗帜下的一名坚强战士。从此,他走上了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道路。

结识蔡锷 良师益友

1911年3月,蔡锷应云南总督李经羲之邀来到云南。一个偶然的机会,朱德结识了蔡锷,他对蔡锷的最初印象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体弱面白”。有一次,吃过晚饭,朱德来到蔡锷的办公室。在蔡锷夫人的引领下,朱德走进屋子,发现四周堆满了中文、日文的书籍和报纸。在等待蔡锷的过程中,求知欲望强烈的朱德开始翻阅起这些书报杂志来,在浏览这些资料时,朱德发现有的报纸是蔡锷家乡湖南的,有的则是共和派的秘密报纸,还有一些报纸是来自香港和东京的。其中,有些报纸言辞激烈地攻击帝制,并主张武力推翻腐败的清王朝。后来,朱德慢慢与蔡锷熟悉了,就从他那里借来一些书籍报刊阅读。其中,朱德阅读了关于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的书,也读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法意》,还读了康有为的《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帝彼得变政记》、《意大利游记》以及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等进步书刊。在蔡锷家里,朱德还认真阅读了蔡锷编辑的《曾胡治兵语录》。在这本书里,蔡锷在每一章前都附有按语,着重阐释章内的主要思想和现实效用。朱德从中品味到蔡锷的治军思想,细心体会着文中的精华。同时,蔡锷也逐字向他讲解,使他受到了军事管理方法的教育。

蔡锷早年照片

在两人以后的交往中,朱德向蔡锷讲述了自己走出大山里的农舍上新学堂、当体育教师和不远千里来云南投考讲武堂的经历,还讲述了自己从痛恨官府、地主的压迫到拥护变法维新,从立志强身救国、教育救国到决心改变中国黑暗政治制度、实现民主共和的思想过程。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朱德深感蔡锷思想敏锐,办事沉稳,工作能力强,有着坚忍不拔的品质;蔡锷也非常欣赏朱德这位热血青年,觉得他质朴、勤奋、具有正义感。在交往中,朱德还发现,蔡锷是个很有个性的人,对事情喜欢较真儿,但喜怒不形于色,在重大政治问题上也从不表露自己的意见,对于清廷,也从未表示出任何不满之意。他在工作之余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尽管如此,朱德还是觉察到了蔡锷内心强烈的革命激情。这段时间里,云南新军中的同盟会会员黄毓成来找蔡锷,当他谈到正在进行中的革命活动并希望得到蔡锷的支持时,蔡锷严肃地告诫他:“时机不到干不得,时机成熟时绝对支持。”

1911年5月,蔡锷被任命为陆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离开了他在云南讲武堂内的住所,前往巫家坝就职。8月,云南陆军讲武堂特别班学员提前毕业,其中有18人被分配到蔡锷的部队里,朱德就是其中之一。

重九起义 奋勇当先

1911年8月,朱德从讲武堂特别班毕业,分配在新军十九镇(师)三十七协(旅)七十四标(团)二营见习。期满后任左队司务长、排长等职。此间,遵照同盟会的安排,在新军士兵中开展武装起义的舆论宣传工作。朱德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对士兵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经常深入他们之中代其写家信、看家书,和他们摆“龙门阵”。当时,不少士兵加入哥老会,为便于工作,朱德也加入这个组织,以后,他就以哥老会会员身份作掩护,经常出没巡防营。以上工作,为朱德进行革命宣传提供了条件,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同士兵取得联系,向他们介绍同盟会的政纲,讲述清政府无耻卖国的罪行及清朝统治者残酷欺压穷苦老百姓的事实等等,用具体事例,启发士兵的革命觉悟。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就此开始。消息传到云南,朱德立即和事先约好的同盟会、哥老会会员及倾向革命的积极分子20多人在西山脚下秘密集会,策动同盟会员及哥老会弟兄作好起义准备等。10月30日,在蔡锷、李根源等人的领导下,昆明爆发了“重九起义”。当天晚上朱德被指定为七十四标二营的连长,带队参加攻打总督衙门。朱德率前锋区队首先冲破守敌防线,进入总督衙门。卫队缴械投降,李经羲惊恐万状,趁夜潜逃。朱德在群众的支持下,巧妙地活捉李经羲,并义正词严地遣责其罪行,令他将功赎罪,向当局发电响应昆明的革命举动。在攻打总督衙门、活捉李经羲的过程中,朱德英勇善战,表现出色,蔡锷当面嘉奖他:“才华出众,智勇双全,军政兼通。”

李经羲

云南光复后,为援助四川革命,军政府派遣两个团入川,朱德任队官,随第一梯队出发。援川军沿路击败清廷驻各地的巡防营,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受四川人民的欢迎。占领叙府后,朱德等人转向自流井进击,敌人在援川军的威慑下士气低落,刚与革命军接触就溃不成军,狼狈逃窜。1912年4月,成都、重庆两军政府合并,四川宣告统一,朱德随军撤回云南。5月,云南省军政府在昆明举行援川军庆功大会,会上蔡锷赞扬朱德:“在云南辛亥革命和援川战斗中“指挥有方,战功卓著”,授予朱德“光复”、“援川”勋章各一枚,并晋升为少校营长。不久,朱德重返讲武堂,任区队长兼军事教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由此看到了一线希望和光明。朱德此时感到无比欣慰,他热切地期待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统一、民主、进步的国家。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一转眼之间已经落到反革命的手中。四年后,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朱德又高举护国、护法大旗,投身到维护共和制度的战斗之中。

讨袁护国 滇军名将

1913年夏,朱德回到原来的部队,任步兵二团一营营长。接着随部奉调滇南,驻防蒙自、临安等地。朱德驻防滇南两年多的时间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处于大动荡之中。袁世凯窃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卖国独裁,葬送了革命成果,随后公然复辟封建帝制。身在偏远山峦丛林中的朱德,密切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对袁世凯的行径极为不满,积极准备参加反袁斗争。

朱德担任护国军第三支队队长时的照片

1915年12月,蔡锷抵达昆明与唐继尧等人密秘策划,决定在昆明发动武装起义,组织讨袁护国军进军四川。朱德在护国战争中,凭着强烈的使命感,凭着人民的拥护,巧妙地利用山地作战,特别是在“棉花坡”战役中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绩,打出了护国军的威名,赢得“勇猛善战,忠贞不渝”的声誉。他所率领的三支队受到总司令部的嘉奖,获得首先进入泸州的荣誉。朱德因在护国战争中功勋卓著,被擢升为护国军第三混成旅旅长。在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护法战争”中,朱德被任命为驻防泸州一带的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后又兼任泸州城防司令,负责镇守四川的泸州,并负责平定附近的匪患。

护国军

泸州位居川、滇、黔三省要冲,地势险峻,由于地理条件,这里匪患渊源日久,北洋军残留下来的散兵游勇和当地的地痞流氓结合在一起,组成土匪武装到处滋扰乡民,地方官府对他们奈何不得,四乡百姓深受其害。朱德初到泸州时,土匪们气焰正盛,猖獗至极。匪首李得村竟然聚众攻打泸州,妄图驱赶前来剿灭他们的护国军。朱德命令守城部队在南门阻击匪徒,激战一小时,击溃了匪徒,残匪渡江逃窜,又被护国军大炮击沉渡船,葬身鱼腹。朱德随即在泸州周围展开了大规模的剿匪工作,制定了:“歼首要、赦胁从、缴械投诚者免死仍给枪价”的政策,对土匪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分化瓦解工作。仅一个多月,就基本平定了匪患。当地百姓为了感恩,纷纷要求为朱德旅长立德政碑。碑长六尺,正面镌刻“救民水火”四个大字。

朱德又率部队来到宜民乡清剿匪患,土匪听说朱德的大名,早已丧胆,匪患很快得到平息。宜民乡人民又为朱德立了一块德政碑,正面刻了“除暴安良”四个大字。

正当朱德与北洋军溃留的残匪交战时,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竭力排挤孙中山,改大元帅制为总裁合议制,剥夺孙中山在军政府的领导权,护国运动就此夭折。之后“国家的情况一天比一天坏”,“军阀之间南与南不合,北与北不合,南北又复不合”。直皖战争爆发不久,南方又发生了粤桂战争和西南各派军阀之间无休止的混战。朱德曾为反对封建专制冲锋陷阵,也为保护共和浴血奋战,然而一切努力奋争都付之东流,中国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人民的希望在何方?面对现实,朱德深深地陷入了怀疑和苦闷,感觉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出路。

远渡重洋 寻求真理

正当朱德陷于救国无路,报国无门的痛苦境界时,俄国发生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它为全世界的先进分子送来马列主义,使他们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他常和挚友孙炳文一起讨论俄国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中国为什么屡遭挫折?感到一定是在某个根本性问题上出了毛病。他认识到用老的军事斗争的办法不能达到革命的目的,无论如何也要到外国学习,看看外国是怎样维护它们的独立的。

1920年11月,滇军撤回云南,朱德随军回滇。当时唐继尧已完全堕落为反动的新军阀和土皇帝,朱德积极参加了顾品珍等人策划的“倒唐”斗争。唐继尧败走香港,朱德在朋友的劝说下暂时留驻云南任陆军宪兵司令官及警察厅长等职。新的职务是符合朱德意愿的,但它却不能淡化朱德忧国忧民的情思。

1922年春,唐继尧重新打回昆明,控制云南,朱德再也无法忍受,愤然离滇寻求新的道路。5月,朱德抵达重庆,受到川军第二军军长杨森的热情款待,许朱德以师长职务,要求他留川帮助自己与其他军阀争雄。立志寻求救国救民新路的朱德,婉言谢绝杨森,毅然登上北往的旅途,他去寻找孙炳文,共商出国大计。

朱德早年照片

在北京,朱德与孙炳文相聚,当孙炳文谈到他的朋友李大钊参与组织了中国共产党,这个组织的纲领是反帝反封建,解放劳苦大众,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时,朱德产生了极大兴趣,立即要求孙柄文介绍他与共产党的领导人会面。因李大钊当时已去南方,他俩便决定到上海寻找共产党的另一位领导人陈独秀。

在上海,朱德先是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孙中山,他正在筹划如何夺回广州,重建共和政府。希望朱德能够重返滇军,助他一臂之力。朱德虽然同情孙中山此时的处境,但是,10多年的亲身经历使他对孙中山希望借助一部分军阀的力量去打击另一部分军阀的做法已不再相信,因而婉拒了孙中山。在见到陈独秀时,朱德向他叙述了自己的经历,恳切地提出加入共产党的请求。而陈独秀却因为他是旧军队的高级将领,入党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冷漠地拒绝了他的要求。朱德这时深感绝望和混乱,他抛弃高官厚禄,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历尽艰辛,找到共产党,却被拒之门外。绝望中的朱德并未放弃追求真理的信念,他决定按原计划到欧洲去,探寻解救国家的秘密。

朱德与好友孙炳文

1922年9月,朱德经马赛港到达巴黎。当时,留法青年学生正在旅欧中共少年共产党中央执委会宣传委员周恩来的领导下建立共产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这一情况顿时点燃了朱德心中的希望之火,得知时下周恩来正在柏林考察德国劳工运动,他立即赶往柏林,在柏林瓦尔姆村皇家林荫路同周恩来见了面。朱德向周恩来叙述了自己寻求革命道路的经历,周恩来细心地倾听着朱德的谈话,被他那不寻常的经历和执著的追求精神所感动,最后接受了朱德的要求,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朱德从此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树立起了坚定的理想信念。

朱德元帅(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

从此,从辛亥革命走来的朱德,实现了自我革新,实现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变,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中去。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血雨腥风的考验,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刘建 管严)

本文系作者授权《祖国》杂志社祖国网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