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的背后是什么
孟子曾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可见,同情和善良应该是一个人必备的品质。可是这话却被现实狠狠地抽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不需要赘述事件,因为除了心痛只有丑陋。对心痛,无能为力;对丑陋,羞与为伍。从冷漠无视到起哄围观,娱乐至死的时代,不知道怎样的悲惨才能填满看客的欲望,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恶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
有人用“人血馒头”来形容,但是很显然,当下与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时代已经不同。愚昧无知再也无法解释现实之恶,起哄者极力促成的悲剧,都是他们自主的选择,是他们满足精神快感的工具。别人的悲剧成就了他们的舞台。
无从了解怂恿自杀者的身份,但是可以想见他们也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离开了事件现场,很有可能生活中还会被称为“好人”,也会对身边的人有着足够的善意和关爱。可是为什么,一旦置身陌生的社会情境中,就会毫无顾忌的释放人性之恶,甚至会刻意泯灭道德感和羞耻心。这并不能简单的解释为从众心理,每个人都应该拷问自己。
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而思考这样的问题,是无法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当身处一个虽然物质丰富,但依旧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中,大多数人疲于奔命只求生存,现实压力使得人们变得沉默、压抑。但是,情绪总是需要渲泄的渠道,等级制度下只能是底层的互害比坏。同时缺少社会有效连接的人们,不得不凡事依靠自己,冷漠便大行其道,也形成了“通过别人的痛苦,实现自己的快乐”这样扭曲的价值观。
既无法再深入,也无意再解释,只是在心痛之余警醒自己,不作恶,更不要成全别人的娱乐。虽然人间不值得,但毕竟还活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