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我整理的写作修辞手法

就写作而言,用最简单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能写出好的作文,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写作的基本功。但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能够让作文增色不少,这节课,老师跟大家讲讲,怎么运用修辞手法。

我们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1、  比喻。

定义: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我们常说的“打比方”。

比喻的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们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以两件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作比喻的修辞手段,明显地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某事物,表示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常用如、像、似、好像、像似的、如同、好比等比喻词。

范例:大树象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慢慢升起。

小河清澈见底,象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暗喻:暗喻,意思是隐晦的比喻,常用比喻词"是""似""变成"等连接,有时不用比喻词。

范例: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十个被鲜血浸泡的手指头肿得变成了大熊掌。(杨沫《青春之歌》)

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袁鹰《十月长安街》)

借喻: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范例: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高尔基《海燕》)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欧仁·鲍狄埃《国际歌》)

2.拟人

定义: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作用: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范例: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

定义: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范例: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范例: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范例: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修辞的经典句子:

《鹿鼎记》

大人:我对你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之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

4.排比

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古文中最常见

古文: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出处:《荀子·劝学》

现代文: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定义: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朗朗上口,有音乐美感。

古代是最讲求对偶的,古文,尤其是古诗词:

范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出声,国事家事天下事,管我屁事)

对穿肠: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义,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唐伯虎: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毫四厘,尚且又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对穿肠:图画里,龙不吟,虎不啸,小小书童可笑可笑。

唐伯虎:棋盘上,车无轮,马无缰,叫声将军提防提防。

对穿肠: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洽洽。

唐伯虎:雨雨风风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6.反复

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范例: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7.设问

定义: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让读者更加注意这个问题所表达的效果。

范例: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水向东流。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4、竺可桢走进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他是来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

5、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6、故乡是什么?故乡是沃土,故乡是老根。

7、这是谁的房间?这是我的房间。

8、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9、学好语文要背书吗?必须要!

8.反问

定义: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达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范例:

1、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强调要珍惜时间,突出时间的重要性。

2、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 --强调要保护环境。

3、你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强调要勇于承认错误。

4、你们怎么能不回家呢?--强调不能不回家。

5、我能不写好作文吗?不能!所以你们要写好作文。

9.引用

定义: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

定义: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范例: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俗语)

模范不模范,从西往东看,西头吃烙饼,东头喝稀饭。(赵树理《老杨同志》)

11.反语

定义: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正话反着说。

老师是最喜欢用反语的,比如:某某某,你好聪明啊。

范例:

1、你可真勤快啊

2、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鲁迅,在仙台)

12.对比

定义: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范例: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出师表》诸葛亮。

3、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