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双创周”|科技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

  旭飞光电的“光电显示用高均匀超净面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设备”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宇通客车的“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中铁装备的“异形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设计制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绩,都是郑州工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引领型企业实力不断跃升的标志。

  近年来,郑州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教兴市战略和制造强市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平台支撑引领作用,促进工业整体创新提升,科技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郑州市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原则,明确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工业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现代食品、铝加工制品6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

  市场主体创新意识显著增强

  记者从郑州市工信局了解到,我市高度重视工业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制定印发了《郑州市建设中国制造强市若干政策》《郑州市建设中国制造强市若干政策的补充意见》《郑州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郑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关于支持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积极引导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力。

  我市鼓励创新产品销售,支持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创建试点示范,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对列入市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名单的,市财政每年给予50万元的资金资助,被认定为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补助,连续支持三年。对成功创建国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分别给予5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支持企业建设行业重大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给予平台建设方最高2000万元补助。2019、2020年,我市工业企业获得各类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奖励资金分别达到1.9亿元、2.2亿元,比2018年(1.6亿元)增长0.3元、0.6亿元。

  创新引领型企业实力不断跃升

  我市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开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互动发展。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918家,比2018年底增加1589家,数量实现翻番。科技型企业达到7846家,比2018年底(1971家)增加5875家,“专精特新”企业达到834家,比2018年底(276家)558家,数量均实现2倍增长。培育宇通客车、中铁装备、郑州钻石精密、巩义恒星、郑煤机5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研发投入达到135.78亿元,增速达到11.5%。旭飞光电的“光电显示用高均匀超净面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设备”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宇通客车的“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中铁装备的“异形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设计制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深挖创新龙头企业创新需求,持续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大创新项目,推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9年、2020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长10.9%、12.7%,占全市工业比重提升到33.3%,比2018年(17.1%)提高16.2个百分点。

  创新研发公共服务能力凸显

  近年来,郑州市积极打造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现有制造业创新中心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完成培育期的创新中心正式认定。目前,培育功能金刚石材料创新中心、工业新型成像技术创新中心、高效能铝基新材料创新中心、河南省智能工厂系统集成创新中心等成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6家,占全省认定总数的50%左右。而且,鼓励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支持重点企业创建省级、国家级研发平台,开展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运行情况评价,探索技术中心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市级研发平台激励作用,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加快实现产业化。到2020年底,我市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7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95家,分别比2018年增长3家、43家、97家。此外,培育工业设计中心(企业)。依托重点企业、驻郑高校和科研院所,大力开展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的工业设计研究,积极开展工业设计中心(企业)建设。支持企业引进和培育工业设计团队,鼓励企业参加全国工业设计大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截至目前,我市建有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企业)35家,其中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2家、企业6家、高校5家,园区1家。最后,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合作创新平台。支持金惠计算机、中业科技等企业开展人工智能质量检测、智能制造等应用研究,建设合作创新平台。

  我市充分利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以高新区等为平台,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平台、科创投资机构等深度合作,狠抓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强化要素保障,创新生态环境更趋优化。我市先后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中铁装备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南省掘进机械院士工作站等一批高能级产学研平台,建立了“李刚(电工)”、“吴毅(焊工)”等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全市共建有省、市院士工作站6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5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91个。我市还大力实施“黄河人才计划”,发布“1+N”政策体系,集成办理人才引进“一件事”,推动头部企业与驻郑高校联合实施“十万码农”培养计划。深入推进产业骨干人才支持专项、企业家领航计划和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2019年以来,共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超过2500名,培育领军型和成长型企业家836名,在企业创新研发领域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郑州积极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强市

  据了解,尽管我市在“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二是创新驱动能力不强。创新主体不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及杭州、武汉一半。三是为企业服务的意识需要加强。创新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企业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等问题还仍然存在,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四是环保管控需要更加精准。在抓好制造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统筹”方面需要下更大功夫,持续落实好环保差异化管控措施。

  今年,郑州市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数字化为基础,着力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扩增量、强主体等重点工作,积极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强市,确保“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具体举措包括:着力稳定工业经济运行,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据介绍,我市将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补好科技创新短板,加大投入提升科研资源创新能力,实施“四个一批”倍增发展,全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我市提出,优化创新布局,持续推进自创区建设,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吸引集聚高端创新人才,积极引进培育创新平台,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

  郑报全媒体记者 徐刚领/文 丁友明 马健 王璇/图

编辑:赵静

联系记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