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针灸三通法原理
针灸疗法,是我国医学宝贵遗产。贺氏针灸三通法是我国著名针灸专家、“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集六十多年针灸临床之经验,根据针灸医学的传统理论,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综合历代针灸名家之针术,所创立的一套比较完整的针灸临床理论和方法。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面对复杂的病情,一根毫针不能解决针灸临床的全部问题,从针负的源流中更感觉到一根毫针也不是针灸疗法的全部。为了解决针灸临床中的众多难题,在广泛使用毫针的基础上,应用更多的针刺方法,集多种针法之优势治于一疾,不但可以提高针灸治疗效果,更可以扩大治病范围,于是针灸三通法便应运而生。
1针灸三通法的理论基础
针灸三通法的学术思想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临床医学,其中经络理论和气血学说是它的学术精髓。经络理论是中医,尤其是针灸学科的基本理论之一。古人认为经络具有由里及表,通达内外,联络肢节脏腑的功能。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由经络来完成的。经络在人体内形成一个网络,把各个不同的脏腑器官网结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体。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将“气血”运达周身各部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经络还具有调节阴阳,协调各脏腑之间的活动平衡,即生克制化的谐和与统一的功能,以维护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另外,经络系统对临床治疗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气血在经络系统中运行是生命代谢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反之若气血不能在经络系统中正常运行就会产各种疾病。在这个学术思想的指导下便产生了“通”与“不通”的概念:“通”就是人体气血充盈,机体功能健全的生理状态;“不通”就是人体气血运行呆滞,机体功能受阻的病理状态。我们把机体在“不通”状态下,所形成的病机病因称之为“气滞”。从病因病机的角度看,病灶局部的经络“不通”,其实就是局部经络机能障碍的表现。即便是在气虚血亏的情况下造成气血运行不畅,究其气虚血亏的原因也还是其局部的经络不通而致其果。所以经络通顺、气血旺盛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经络不通、气血呆滞,引起脏腑不和、阴阳失衡,是人体患病的主要原因。
“病多气滞,法用三通”,是针灸三通法的核心内容。这里的“通”字有着深刻的内涵,它既是病因病机的阐述,也是治疗方法的概括。用“通”的手段达到“通”的目地,是针灸三通法的精髓所在,由此便产生了用毫针通调经络的“微通法”、用火针等温热效应的“温通法”和用锋针刺络放血的“强通法”。方法虽各有异,但其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通”。使其经络通顺、气血充盈、运行流畅。所以说只有熟练掌握经络理论、深刻理解气血学说,牢牢抓住一个“通”字,才能全面正确理解针灸三通法的学术思想。
2微通法
“微通法”,即我们经常用的毫针刺法。古人将毫针称之为“微针”、“小针”,其作用在于通经络,调气血。此法广泛用于针灸临床,且内伤外感,虚实寒热,男女老少皆宜。可以说没有“微通法”就没有针灸治疗学。它是一切针法的基础之法。
《黄帝内经》的九针中就有“微针”之称,《灵枢·九针十二原》记有“……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文字,后世《标幽赋》也指出:“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微”在此有细、小之意,说明针尖如“蚊虻喙”,针身细巧的毫针,可以针刺全身各部的穴位,应用广泛。其二,“微”字的深刻内涵还在于毫针刺法的微妙。
“微通法”的实质就是研究和探讨在针刺过程中刺激形式、刺激量和刺激效应,以及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包括一针一穴的手法运用,还有对整个机体的手法运用。刺法是指针刺时,运用医者的手指操纵针体在穴位上做不同空间和形式的刺激,使其对患者产生不同的感觉和传导,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这包括了针刺过程中刺激形式、刺激量、刺激效应三个方面。其中刺激形式是指进针到出针过程中医者的具体操作及补泻规律;刺激量是指施术者操作时,患者自我感觉的反应;刺激效应是指针刺全过程对患者整体的治疗作用。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生治疗作用的关系。
在针灸治疗中,配穴合理、取穴准确、针具适当、刺法得当,四者配合施治才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中刺法又是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刺激形式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施治的重要手段,由刺激形式决定了刺激量,只有刺激形式恰当,刺激量适度,才能出现最佳刺激效应,也就是患者才能从疾病状态下康复。反之,刺激量又调整着刺激形式,如患者得气不理想,甚或未能得气,那就需要医者调整自己的手法。同时,刺激效应也指导着刺激形式,如若采用的刺激形式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即刺激效应不明显或是没有效应,这样就必须再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诸多因素,改变刺激形式,以期达到目的。刺激量和刺激效应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可以说刺激量到刺激效应是对一种疾病治疗从“量”到“质”的飞跃。从每一针一穴的刺激量反映到全身的刺激总量,便是刺激效应。可以说刺激效应是刺激量的“合力”,是刺激量的“综合效益”。同时,刺激效应的合理性也应通过调整刺激量的大小、多少、快慢,调整刺激形式。这样使得刺激形式与刺激效应也发生直接关系。刺激效应是刺激形式的检验,只有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才是刺激形式的目的,而刺激形式也决定着刺激效应的结果。刺激形式与刺激效应的关系,也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因为刺激形式需要一针一穴去完成,每一针每一穴虽然都有他们特定的刺激效应,但反映到全身则是对整个机体状态的调整与补充。尤其是针刺技术,非药物可比拟,仅以“针”为根,以“刺”为术,调整机体的营卫气血,虚实寒热,祛疾除病。因此一针一穴的刺激形式决定着全身的刺激效应,同样全身的刺激效应也牵动着刺激形式,使两者相辅相成,协调统一。
总之,“微通法”的实质即刺激形式、刺激量和刺激效应三者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微通法”的核心。只有三者互相调整,有机结合,才能针下生花,使毫针治疗出现妙不可言的效果,产生绚丽多彩的局面。
3温通法
火针与常用的艾灸疗法及太乙神针统称为“温通法”,其关键在于“温”,这些方法的优势与特色就在于它的“温热”刺激。《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又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八正神明论》更指出:“血气者,人之神”,所以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与源泉,温通法借助火针的火力、艾灸的温热刺激,激发人体的阳气,启动下焦命门之元阳,真火,增强经络对气血的营运与推动作用,以开闭、掘塞,疏通脉络。既可“借火助阳”以补虚,又可“开门祛邪”以泻实,乃至“以热引热”使火郁壅滞得泻,这就是火针、艾灸等的独特效用。
“火针刺法”。火针古代称为燔针、焯刺、白针、烧针。它的特点是将针体烧红,然后迅速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祛疾除病的一种针刺方法。“火针刺法”自古以来就是灿烂的针灸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火针疗法”为我国人民防病治病,保障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历代针灸学家的重视。在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火针的记载。这些宝贵文字资料是我们挖掘研究火针的可靠依据。但是,由于社会历史的种种原因及火针本身的特点,使得火针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毫针的发展,改进缓慢,并曾一度濒临失传。因此,挽救火针这一古老而有效的针刺方法,对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整理和提高,使之重放异彩,丰富祖国医疗手段,是我们针灸同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古今医家认为,人身之气血喜温而恶寒,寒则凝聚不通。温则疏而通之。“火针刺法”惟借火力,无邪则温补,有邪则胜寒。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即温热。火有拔山力,人体自喜温。人体如果阳气充盛,则阴寒之气可以驱除。天地杀厉之气,寒邪最甚,由表入里,侵袭肌肤、经络,阳气先损,宜用温热之法治之,寒去凝散,经络畅达,气血调和,诸病自愈。热病得火而解者,犹如暑极反凉,乃火郁发之之义也;虚证得火而壮者,犹如火迫冰而气升,有温补热益之义也,实证得火而热者,犹如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义也;痰得火而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因此说,火不虚人,以壮人为法也对一些患者进行火针治愈前后的甲皱微循环和红外热象图的观察,观察发现火针治疗后甲皱微循环得到了明显改善,如血色变红;血流速度加快,血流态势好转。如红外热象图反应,火针治疗后病变部位的温度明显提高。由此可以认为火针可以改善气血运用,具有行气活血,温通经络的作用。
基于以上对“火针疗法”的认识,现代应用已经远远超出《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文献资料上所规定的内容。经过临床摸索,实验观察,使“火针疗法”实现了诸如祛寒除湿,清热解毒,消瘕散结,去腐排脓,益肾壮阳,温中和胃,升阳举陷,宣肺定喘,治痛,止痒,除麻,定抽,熄风等具体临床功效。
4强通法
“强通法”就是“放血疗法”。即用三棱针或其他针具刺破人体一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根据不同的病情,放出适量的血液,通过决血调气,通经活络以达治疗病痛的针刺方法,它是针灸临床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由于迫血外泻,祛除病邪,作用急卒,故属“强通法”。此法在临床上对许多疾病有针到病除,立竿见影之效。
三棱针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等篇所记载的九针中属“锋针”,专为刺络出血用的针具。刺络放血法是针灸疗法中应用广泛,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针法。“强”有勉强,强迫,迫使的意思,又有强大、有力的意思。这种方法就是利用比毫针强劲有力锋针为工具,在人体一定的穴位或某浅表部位,刺破血络,迫血外泄、强刺、快速,使邪随血出,祛瘀通闭,疏通脉络,使经气通畅,营血顺达,从而达到令邪热外泻、祛腐生新、活血祛瘀、醒神开窍、安神定志等全方位的功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