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特辑】重阳节:尊老孝亲的夕阳颂 ‖ 蒋德均
重阳节
尊老孝亲的夕阳颂
蒋德均
重阳节,因在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故为“重九”。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故曰“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阳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女儿节等说法;又因在古汉语的数字中,“九”为大,“九九”与“久久”同音,具有长长久久的吉祥之意,重阳节也称老人节。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把农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在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但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其一,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并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约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宫廷、民间往往一起庆祝,并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还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送行仪式。大火星一词最常见的出处为《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此处的“火”即指大火星。相传自颛顼帝时,开始派人专门观测此星,并发现了运用大火星相对于地球方位关系来确定季节的规律。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
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物侯变化仍有着特殊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重阳在古代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游,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的说法。
其三,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女,嫁给同县姓谢家。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并经常痛骂和毒打丁氏。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人们为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重阳节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习俗便在民间传播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
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清代,沿袭明代的风俗,节风盛行。
民国时期,尽管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但传统节日习俗保留尚好。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农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关于重阳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群经之首的《易经》有“六阴九阳”之说。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保平安,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
一说重阳时节就是丰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以及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活动,农民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按照节日的三大要素:规定的名称、时间和内容,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到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和登高相联系的还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吉利之意。
重阳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因此自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大型菊展也多在重阳举行。
因菊与重阳关系太深,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九月也称菊月,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陶庵梦忆》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
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千盎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
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也有赏菊之记载。
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治寒驱毒。其实重阳茱萸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就在于除虫防蛀。因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辟邪去灾。因此茱萸雅号“辟邪翁”。
重阳节佩茱萸,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就有记载,到唐代已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插茱萸可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除了佩带茱萸,也有头戴菊花的,菊花因其象征“长寿”而雅号“延寿客”。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宋元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但插菊花的习俗仍保留。明清时期,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以至于保留至今。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活力的象征。早在屈原代表作《离骚》中,就已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
汉代已有菊花酒。汉代《西京杂记》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由此可知,当时重阳节的主题是祈求健康长寿。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
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明清时,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如《山东民俗·重阳节》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每当烤出初酒时,老板在贴“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香烛,摆供品祈祷酿酒顺利。这些风俗说明,重阳与酒的关系极深。
在我国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晋人《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等。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除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同时,这些年来,每到重阳节,各地举行各种形式的敬老孝亲活动。
【中秋特辑】中秋节:温馨团聚的月光曲
蒋德均,笔名文生,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新诗百年100位最具实力诗人,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宜宾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李庄文化研究院负责人,大型文化丛书《李庄文丛》主编,宜宾首部大型动漫《战神哪吒》文学顾问,书剑创意写作坊主人,宜宾学院十佳教师。曾先后担任宜宾学院中文系、艺术系主任,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古代文化、地方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和省级一流课程《写作》《商务与政务写作》以及校级一流课程《人生的诗意与远方》主讲教授。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课题12个,负责多个大型文化文学写作项目。已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6部、文化随笔集10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8部11册,主编文学作品选集20余部。文章曾入选全国高考语文阅读材料和党政领导干部学习材料。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