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伪?浅谈古玉的”皮壳与包浆”
在很多时候,藏友习惯用皮壳和包浆来判断一件玉器是否真正的到代,如果有,便认为是到代真品,反之会被认为是新的仿品,那么,皮壳,包浆到底是什么呢?
在众多的古玩中,都有皮壳的存在,如瓷器,青铜,那么古玉也不例外。古玉出土以后,在没有经过任何的清洗处理时,其表面一般会黏结着一些土壤中的附着物质。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埋藏过程中,经过不同的环境和温度长期作用下土壤中沉积物导致,造成玉器表面的失亮或者有浆状物质的附着,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氧化皮壳”。
那么,包浆又是什么呢?当古玉出土之后,经过长时间的人为盘玩,使玉器表面主生一种油质而且透润的质感,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包浆”。也就是说,没有被人为盘玩过的玉器,其表面一般不会有包浆的存在。
战汉玉器当中,有一种带有类似玻璃光泽的玉器(俗称“玻璃光”),我们发现,出土后表面的玻璃光泽虽然有衰减,但总体上光泽度仍然很高,并且表面没有任何抛光所造成的工艺痕迹。这类玉器虽然经过了上千年的埋藏,但很少会有大面积或局部的侵蚀与残损,这是因为高密度,高亮度的玉器表面很难有其他物质的附着。
造假者没有深入了解玻璃光的成因,又或者不能完全仿照古代制玉的方法,所以只能采用现代的高抛光,使玉器表面留下明显的抛光痕迹。
另一种皮壳的体现为亚光效果的古代玉器,这类玉器的光亮细腻而且光滑,其表面同样极少出现严重的腐蚀和残损,只有在绺裂的部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侵蚀。大多数玉器在出土后都会失亮现在的出现,而这种现象正是古玉真品独有的,不可仿的特征。
还有一种柔光效果的玉器,这类的玉器容易受侵蚀,也很容易产生明显的失亮现象。
赝品古玉从根本上不具备真品的原始光亮,更没有经过几百上千年的侵蚀造成的衰减老化的失亮过程,所以也只能用现代的手段作为伪装。比如高抛光后,再用化学腐蚀表面,或腐蚀后再抛光。
又或磨制成毛亮效果后,再进行下一部的加工,成为“柔光”效果。
总而言之,赝品没有经历过真正古玉上千年的自然老化过程,离不开强酸碱以及烧,烤,煮等等的快速强化处理手段,其特征和真正的出土玉器还是有根本上的区别。
以上是笔者对于皮壳的一些浅显的见解。那么对于包浆,在这里,要提醒广大收藏爱好者,目前伪造古玉所采用的施蜡以及浸油处理过的玉器,在盘玩中所呈现的油脂光感只是短时间的暂时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
而真正的出土玉器,其润透的质感 ,再经过一段时间人为的盘玩后放置保存,再次取出佩戴或把玩时,油润通透的原始状态依然保存。
最后要说的是,判断一件高古玉器(这里指唐代以前的生坑玉器)是不是真正到代,更重要的是要抓住皮壳的特征,而包浆,只有在人为把玩过才会产生,并不是出土时就具有的,二者不能混淆。
文章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朋友圈,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