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专学历到博士毕业,再到高校任教:“人生晚个十年又何妨!”

时间推到2015年9月11号,结束忙碌早已产生职业倦怠的日常工作,回到家里。

我跟妈妈说,我明天要去台湾。

她问:这次去几天?

因为工作原因,这几年经常到台湾出差。我的回答是:这次不确定,可能是1年,可能是几年。妈妈不解。

然后我轻描淡写说,我要去台湾读书,已经被某大学博士招生录取了。

全家人紧急召开会议,讨论隔天我要去台湾的“重大”新闻。对于只有高小文凭的双亲,他们根本不懂专科生和本科生的区别?甚至不知道硕士和博士哪个学历更高一点。此时,他们最关心的是我工作辞职了吗,读博士需要几年,学费多少,生活费多少?

姐姐问,读博后回来做什么工作,工资是不是比现在更高?家里人往往认为学历越高,顺理成章工资就越高。当得到相反的答案后,他们目瞪眼呆。

唯有妈妈支持我的决定。

对我,妈妈心里始终有愧疚。小时候家里实在太穷,考上重点高中后。家里实在无力支持我3年高中生活费以及可能考上的4年大学学费支出。在全家劝说下,15岁还无知懵懂的我选择了有学费和生活补助的中专学校。

3年中职学习,我早早进入社会大学摸打滚爬。利用工作之余,自考专科,成人本科,在职硕士。而我心中,一直拥有大学梦。

这个梦,妈妈一直都知道。

01. 中职毕业,差点失业

先说说自己,绝对没有丑小鸭变凤凰的逆袭故事。中职毕业的同时,我也差点失业了。

参加那年学校所在城市的春季招聘会,大部份的招聘信息都要求本科,还有硕士,甚至博士,哪怕个把大专生也要求紧俏专业的,有的指明中专生要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那次招聘会落荒而逃,基本没有得到任何回音。

后来到现在所在新一线城市打拼, 从基层电话销售员开始到现在公司的中层主管, 期间也安家落户,基层上实现小康生活。现在回想起18岁那年求职的寒冬的酸楚,历历犹在心头。

30岁,工作晋升方面遇到瓶径,感觉很茫然,不知道何去何从。这时候,就有了读博的想法。人就是奇怪的动物,年龄越大越觉得读书的重要性,真的是每个年龄段的想法不一样。

那就开始联系学校,国内的学校博士招生简章看完基本就排除了,因为最大的拦路虎就是博士英语和专业课程考试准备。中职累积的英语基础和实际工作的忙碌,无法胜任国内博士招生要求,何况还有那么多直博生和学硕生的激烈竞争。

偶然间在网络上得到台湾地区大学院校招收大陆地区学生的招生信息。台湾地区大学研究所招生是审核制,不需要考试,而我在职读的研究生学历和所在省市户籍符合其招生条件。

接下来,就是瞄准目标报考院校系所,迅速整理好个人履历、自荐信和读博计划,用EMS海外挂号寄信方式寄出。

由于台湾博士培养体系承袭美国教育体制, 更喜欢招录有工作背景的研究生。 4月份申请,6月份发放录取结果,7月份收到跨海峡录取通知书。

02. 工作12年后,重拾学生身份

简单的行李箱,带着妈妈的嘱托,不加思索,没有犹豫,毅然在工作12年之后,重拾学生身份,选择台湾苦读研究所。

公司老板和同事的极力挽留,反而让我有种“不灭天网,誓不回师”的豪情壮志。 那年9月,我成为我们研究所唯一的陆生博士。

开学报到的第一天,我就失望了。从学校前门走到学校后门,我花了不到10分钟,这是一所“麻雀”大学。

研究所助理拿着一叠博士生修业材料,一条一条详细告诉我完成毕业门槛的条件。除了最基本的修课,还有博士资格考试,多益英语750分,国际研讨会论文4篇,期刊论文4篇(SSCI*1篇),产业实习报告,博士论文等等。

当被告知,我们专业现在还没有毕业生,我生生被拨了一盆冷水。

给妈妈打电话,诉说我失望的情绪。得到的安慰是,那你就玩几天再回来,就当作去台湾旅游。可是, 已经辞职,完全没有退路 ,我还是想尝试看看。

进入博士班级后,我才发现我不是班级年纪最大的。

班里同学有 50多岁的大学老师读博 ,有40多岁的创投企业老总,有跨国企业高管,还有修读第二个博士学位的学霸等,不得不佩服台湾人终身学习的先进理念。

而同学们很多同时拥有美国、澳州知名大学的硕博士学历,还有多年海外工作经验。我明显感到了学习的压力。

03. 妈妈说,人生晚个10年又何妨

穿梭于学习、家庭、旅游之间,飞越海峡两年的博士旅程精彩万分。

真正的压力从博二下学期就开始了。这期间,如果修完主要课程,就可以申请资格考试,如果通过资格,就可以成为博士候选人。而我所在学校的资格考试内容是全英文考题,不限考试范围。

国际研讨会口头报告论文还好,而权威期刊论文的发表拦住很多学生。

陆陆续续,就有博士班同学因为工作和学业压力, 选择休学和退学 。台湾博士实行宽进严出,事实上很多学生是没有顺利拿到博士学位的,也有一些学生,尤其是文科类博士生花费7-8年时间才拿到博士学位。

在网上看过很多资料,博士延迟毕业的普遍性。而我读博的噩梦也从确定指导教授之后开始。

我后来选择的 博班导师,有很多社会职务 。除了完成毕业要求,我还需要帮导师主编期刊处理审稿,校稿事宜,处理社科基金的计划和结题报告等大小一切事务。在选择导师这件事上,我有一万个后悔。在最痛苦的时候,想死的心都有了。

读博真的有很多精神方面的压力,我相信很多精神高压的科研工作者,跟我有一样的经历。

境外求学期间,其实还有98岁的外婆过世,妈妈甲状腺切除手术等。这些,我都是在事后才知道。

得知消息的时候,我一个人在研究室大哭,恨不得马上订机票飞回。可是,没办法,咬咬牙,坚持下去,毕竟路是自己选的。

这些潜移默化的无形压力,除了自我排解,更需要至亲的支持与鼓励。

每次碰到难关时,妈妈安慰的话有时候很朴素,有时候充满哲理。实在读不下去,那就回来,反正一日三餐,大家都差不多。多吃点美食,这样会比较开心。

“慢慢来,不急着毕业的,人生晚个10年又何妨。如果现在做的事,能让以后变得更好,那就做下去。”

学术成长路上,妈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说不清楚,反正,家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

在经历3次拒稿,2次退修之后顺利发表人生第一篇SSCI,也捕获博士论文的答辩资格。

读博期间,经常问自己,究竟什么样的终点,才能配得上这一路的跌沛流离?我的回答是:拿到博士学位。

04. 选择读博,我真的不后悔

实现从中专学历到博士的成长与蜕变,点点滴滴,思绪万千。

回忆几年的博士时光,有快乐,有悲伤,有信任,有猜忌,更多的是 学会享受孤独

因为博士学位的加持,我获得所在城市高层次留学人才资格,也顺利入职某市属公立高校,人生转换新的跑道,我也乐于享受新的角色。

跟同事们相比,我的起点确实晚了许多。不过,圆了正规大学梦,也了却妈妈的心结。人生晚个10年又何妨呢?

读博,真的不后悔。

这世界上有两难:难在改变别人,难在被别人改变。

而我,先选择自身的改变,而后再尝试改变别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