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道功能异常不容忽视,专家为你总结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肺脏损伤修复与干细胞技术新进展学习班》,与大咖共研“呼吸”。

为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浦东地区呼吸系统医学服务体系,增强临床诊治能力,提高浦东新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规范化建设(PCCM)水平,由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办的浦东新区PCCM医联体“肺脏损伤修复与干细胞技术新进展学习班暨陆家嘴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于2021年10月15至16日在上海召开。
在研讨会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张旻教授就“小气道功能与慢性气道疾病”一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会后,“医学界”传媒还有幸与张旻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对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小气道功能异常患病率高,

应重视肺功能筛查

去年王辰院士团队发表于《LANCET RM》的一项流调研究指出,在5万例自然人群中,小气道功能异常的患病率为43.5%。Atlantis研究则发现,91%的哮喘患者存在小气道功能异常。
张旻教授认为,如此高的发病率可能与小气道的特点有关:“其一,2.5微米左右的有害颗粒物被吸入后更容易沉积在小气道;其二,小气道占到整肺容量的98%以上,当炎症、气道重塑、气道高分泌等致病因素出现并导致管径狭窄时,管镜幅度的改变会比大气道更明显;其三,不同于大气道受到软骨的支撑,且小气道有更多的平滑肌比例,因此受到痉挛的影响更大。”
谈及小气道功能异常的预防,张旻教授强调了肺功能筛查:“40岁以上者体检建议一定要做肺功能检测,40岁以下者若有反复咳嗽、咳痰及胸闷等症状也需要做肺功能检测。对医生来说,则需要更重视观察小气道病变指标,在发现问题时,若达不到诊断标准则要求患者戒烟,如存在有害颗粒则及时脱离,若问题达到诊断标准或症状明显,则进行药物干预。”

小气道功能异常易被忽视,

临床应给予重视

小气道功能异常发病率高,且与很多肺部疾病关系密切,但其在临床上极易被忽视。对此,张旻教授解释道:“由于小气道表面积很大,储备能力强,发生阻碍、堵塞等病理学改变时,早期病变后症状不明显,故被称为肺的'沉默区域’,可以在无明显症状的情况下持续数年,但一旦有感染等因素就容易进展重症,同时当患者真正感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经到了肺功能不完全可逆的阶段。”
除此之外,小气道检测手段有限且缺乏“金标准”也是小气道病变长久以来受到忽视的重要原因。
图1 小气道检测手段有限且缺乏“金标准”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对小气道病变已有了初步的诊断指标。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学组推荐的小气道病变简易诊断方法,当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呼出50%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FEF50%)、呼出75%肺活量时最大呼气流量(FEF75%),三项指标中有两项低于正常值下限(LLN)(65%预计值),则可判断为小气道功能障碍。
此外,张旻教授还总结了目前常用的多种小气道评估方法。
表1 目前常用各种小气道评估方法汇总
张旻教授还指出:“由于评估小气道功能和炎症程度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鉴别临床表型、指导治疗选择,小气道功能评估也可能在今后成为急性加重的又一个危险因素。”
表2 小气道在轻度哮喘诊断中的作用
小结:
我国小气道功能异常发生率高,这与小气道易沉积有害颗粒、占整肺容量比例大、易受痉挛影响等特点有关。为预防小气道功能异常,患者应重视肺功能检测,临床医生在诊治中也应更重视小气道。
作为肺的“沉默区域”,小气道病变极易被忽视,过去有限的小气道检测手段也进一步导致了这一现象。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对小气道病变已有了初步的诊断指标和多种检测方法,推动了小气道功能评估在气道疾病临床诊治中的常规化。
专家简介
张旻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 从事呼吸系统医教研工作20余年
  •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
  •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哮喘和呼吸变态反应疾病工作组委员兼秘书
  •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呼吸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委,肺癌学组副组长
  • 上海市医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上海市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
  • 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哮喘学组副组长
  • 近5年承担国自然等课题10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llerg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篇,影响因子累计153分,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PD杂志副主编
  • 获2019年全国优秀中青年呼吸医师
本文首发:医学界呼吸频道
本文作者:922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