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150《假性亲密关系》 认真的生活
昨晚睡前怎么都看不下去手头那本《第二性》,索性直接放弃了,刚听完Steve的最新一期播客,看介绍的时候突然想为什么不把他的书找来看一看?于是昨晚临时就找来了这本《假性亲密关系》,再一次跟着理性的Steve梳理自我,也通过文字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这本书的脉络我是非常喜欢的,作者对亲密关系把握的分类非常有意思,而且里面也是有很多我赞同也思考过但是没有成型的部分,通过这本书我反而更加清晰了。序言部分强调一种理性地生活观念——认真的活着,亲密关系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认真的活着就必须认真的对待亲密关系。作者强调许多人最初对于生活反思都与爱情有关,但随着自身的成长,我们会更多地发现自我在爱情中的角色和表现,想要更深刻的认识自我,原生家庭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视角,于是作者将本书分成走近爱情、走近自我和走近父母三个部分。回想自己过去的经历,确实对于自我的反思是从爱情开始的,因为在爱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两个人磨合过程中开始让我意识到“我”的存在,开始慢慢的从爱情转移到探索自己的过程中来,想去多一点点了解自己,顺着这个线索慢慢探索到了原生家庭,从学会接受到现在变得坦然和勇于改变,这个过程中用了好多时间和自己和解。当然在我看来这本书从亲密关系入手是其中一个亮点,还有一个亮点是在作者用了很重要的篇幅去写亲密关系中一个很重要的点是自己学会和自己相处,如果自己都没办法真的了解自己好好和自己相处怎么能够去和他人相处呢?不鸡汤而且很真实,很打动我。
第一部分的亲密关系部分我不想说太多,因为自己这几年一直在探索在反思,所以很多过程自己已经经过了,还有一些未知的需要挖掘的还得在慢慢实践中才能够显现的出来。有几点自己想要着重的提一下:一是爱无能。作者提到自己在感情中始终与另一半保持着距离,让人觉得有点冷漠,追溯原因是因为小时候父母常常吵架,就导致作者的内心里面修了一堵高墙,使得作者不去体悟情绪,不愿意去探讨自己的感受和感受别人的感受。看到作者讲这一段的时候自己触动很深,因为过去的自己就是这样子的,有一堵墙和别人隔开,明明很亲近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感,但我现在已经好很多了,在老胡身上学会了接受情绪,肯定情绪的存在,当然我也试着在表达情绪,打开拿堵让我以为我会安全的墙。二是作者提到的焦虑型依恋人格(用焦虑掩饰自己对被抛弃的恐惧),因为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回应方式不及时或者是好是坏,所以长期处于被忽略或者被抛弃的恐惧中,这种恐惧被称为原生情绪,有的人还会展现出冷漠无情的一面,让对方感觉“我不需要你”,以此来保护自己。而我很大程度上就是那个有的人,而且曾经是焦虑逃避型,一旦发生大的争吵之类的矛盾我之前就会采取冷战、忽视、逃避等疏离的方式,来掩饰自己对关系破裂的恐惧。说句实话,我自己会采用冷漠的方式处理感情我自己是很清楚的,而且现在也早就好转了很多,但至于为什么我会采取这种疏离的态度去面对,我好像从来没想过要和小时候挂钩,和儿时从未得到过父母爱的回应有关系。亦或者说,其实我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过以前我的心里是存在着对关系破裂的恐惧的,这一点让我还蛮惊奇的。反而现在对这些事情认知越来越清晰,自己越来越能直面各种恐惧,承认自己的无能之后其实是更加坦然的沟通,可能还不够好,但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好。其三就是作者简单一提的移情现象,亲密关系中,人会将以前留下的很多未处理的情绪在经过相似的关系状态触发后转移给伴侣,很多时候都是我不是在对你生气,其实是在对我自己生气。作者提到,两个人的沟通不只是一个把事情分出对错的过程,如今我也get到了,两个人的沟通其实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现在也开始留意我生活中的移情现象,很多时候我是对我自己生气而已。
爱自己这一部分真的推荐阅读。人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不是伴侣关系,也不是亲子关系,而是与自我的关系,因为其实你如何对待你自己,便会如何对待这个世界。在这个维度上作者提出我们每个人都要主动寻找自己在生活中最合适的位置,在不断的尝试和体验中,发现最符合自己内心愿望的情感模式,而且要始终将自我成长作为亲密关系中的核心目标。用弗洛姆的话来说,最终我们将会获得的真正的自由就是“带着创造性和完善的人格,自发地以超越传统的方式与他人和世界重新紧密相连”。作者在这一部分中充分肯定了“自我”,让很多人清晰的走出“利他”和“为你好”的这种道德绑架,而且申明了了解自己的情感需要的重要性。了解自己的情感需要,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也是了解自己的成长需求,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这一生想要得到什么、实现什么。有一个说法作者让我感到很新鲜,就是所谓的“没有对的人,只有对的关系”。对的人强调的是这个人的固有属性,而对的关系强调的是两个人在一起后,在这段关系中产生的、被爱情滋养出来的东西。有些人原本脾气不好,但是对待恋人温柔,有些人不懂得表达情感,但是愿意为了对方去学习,人与人相处总会相互影响,如果两个人因为彼此的存在都变得更好了,这就是对的关系。当然作者后一部分对有趣的探讨也蛮有意思,和很多网络上的作者探讨相似,但有一点我非常的认同,那就是做最真实的自己。多元有趣也好,说干就干也好,重视体验与成长也好,但都要回归一个本质那就是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那些无论如何都会喜欢我的人早点在人群中发现自己。作者在这一章中还提到了自我认知的意义,我非常认同,不过我已经在这几年已经走过了这个误区以及在坚持践行着,所以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原书好好思考这部分。最后,我想要贴一下作者列出来的可增加脱单问题掌控感的几个问题吧,如果你也有脱单烦恼,可以好好思考一下:
l 你长期单身,找不到伴侣,是因为哪些心理或者情感障碍?你做过哪些尝试去消除障碍?
l 你认识异性的渠道足够多嘛?是否还有未尝试的渠道?
l 社交中的能力和意识,你是否还有提升的可能?
l 你希望给人留下怎样的印象?你目前的社交方式可以传递这种印象吗?
l 你对自己在两性交往中的表现满意吗?你认为自己还可以做的更好吗?
l 什么样的人是你理想的伴侣类型?如何识别这样的人?
l 你希望与未来的伴侣以怎样的方式相处?这会给你带来什么?
如果能够慢慢想清楚这些问题也就不再为单身而焦虑了,可以自如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快乐的单身者。
最后一个部分作者写的是原生家庭,沉重且很容易有误解的部分。我承认探索原生家庭是探索自己的很重要的一步,但是要探索原生家庭,但不能止于原生家庭。我希望我们都能以一种变化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更少的纠结于以往经验的局限,而更多着眼于未来对于新的体验和行为的尝试。过去的经历无法改变,但是让这些经历带来的影响持续限制个人的发展还是让它成为推动自我成长的动力是由我们自己的选择所决定的。我们关注原生家庭的终极目的不是忘掉过去,放下怨恨。因为有的事情或许永远无法放下。但是能够客观的看待原生家庭的影响,你才能够重新选择你在家庭关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和父母的距离。作者认为最健康的家庭关系,未必是最亲近和甜蜜的。如果你能够通过思考、沟通和协调,与父母保持适当的距离,让不同个性、观念、生活方式的人都能感到平衡和舒适,同时彼此支持彼此的成长,就是最好的家庭状态。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关注自己,成为一个真正自爱的人。
逐 鹿 山 海
活 在 当 下
一 起 分 享 成 长 与 爱
作者:晓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