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端午节人们包粽子的热闹场景 店里卖的始终不如家里的味道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与春节,中秋并列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而对于端午节人们最有印象的便是粽子,每当家家户户开始包粽子的时候,我们便知道端午节快到了。

关于粽子是纪念屈原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南梁时期的《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泪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这一说法影响深远,以至于今天基本上成为了粽子来历的标准化答案。

但其实粽子在中国已经有了上万年的历史,早在上万年以前人们在没有发明烹饪器皿的以前,人们便将烧得滚烫的石头放入用树叶包裹着食物的水中进行加热煮熟。而到了春秋时期,便已经出现了用瓠叶包裹着黍米如同牛角一样的角黍,还有竹筒制成的筒粽。

随着时代的变迁,粽子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品种也越来越多,也从黍米渐渐的到唐朝变成了糯米,到明朝的时候开始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用豆沙、枣等作为馅料的粽子,清朝的时候更是出现了现在许多人爱吃的火腿粽子。

可以说粽子是伴随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不断积累在进行着变化。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上色照片,均为民国时期北京城里人们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珍贵照片,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对于端午节也是极为重视的。

请点一下右下角的“好看”,这对我们很重要,文章将被更多朋友看到!

回复关键字“春运”  我们一起追逐回家过年的脚步

回复关键字“南京大屠杀”了解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痛的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