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留侯论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贲、育,指孟贲、夏育,古代勇士。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
A、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特地 B、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折辱
C、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迎接 D、非子房其谁全之 难道
6、全都能体现圯上老人“意不在书”之“意”的一项是(C)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3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4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5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6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A、146 B、235 C、245 D、136
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全文以“忍”字贯穿始终。一开头就论豪杰人士必有过人之节,破空发论,引人注目,造成悬念;并提出“不能忍者”即“不足为勇”,而“有大勇者”则为能忍,揭示主旨。
B、文中2、3两段先说子房不能忍,而后譬喻引古,皆是不能忍者;第4段则将项籍不能忍而败与高祖能忍而胜对照,又以高祖犹有刚强不忍之气与受书后的子房以忍教之相映。故一路写来,极尽曲折变化之妙。
C、结尾笔锋一转,提出对张良相貌的评价,说明外形柔弱,正是能“忍”的豪杰之士的状貌。初看似闲文游离,细阅实为点题加固,首尾照应。
D、整篇文章,史论结合,夸赞了张良“善忍”的过人品格,表达了作者为人处世的理想与节操,显示出阔达的胸襟与抱负。
8、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
(2)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3)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