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理性人的不足
微信告诉我们, 注意力才是经济的资源
文/
任何学科,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在几何数学叫公理,在会计学是13条会计假设。
经济学也一样,其基本假设之一就是理性人。
理性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
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这句话似乎有偏颇。人类社会若都是利己的,合作怎么可能持续? 我们还注意到,若合作一方反悔或不能持续,亏损是巨大的。 人类的理性与感性实际上是纠合在一起的。经济利益有时并不是优先思考的。
实际上,相对于经济学,还有一个人以群分的现象。注意力更多的时候倾向于情感而不是理性。
最稀缺的资源是注意力。微信群成员转发行为是他们品质的信息载体。于是,注意力资源配置于众多微信群的过程表现出一种倾向,概述为微信行为学的第三项原理:数量众多的微信使用者在数量众多且品质各异的微信群之间的流动,倾向于形成品质各异且相对稳定的许多网络俱乐部。
布坎南发表于1965年的“俱乐部理论”奠定了俱乐部物品的经济分析基础。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家谢林发表于1971年的“谢林仿真程序”奠定了现代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心理学关于“人以群分”的经济分析基础。
今天,我们每一个微信用户选择微信群的行为,由于成本极低,比真实搬家更接近谢林程序模仿的搬家行为,故而有更强烈的“人以群分”效应。
更具体而言,人以什么品质分群?“品质”或“质量”,是经济学最艰难的概念,至今未有成功的分析基础,读者可参阅张五常在《经济解释》里的感慨,以致多年来只有少数最优秀的研究生愿意研究这一专题。不过,人口学家早已提供了“品质”的经验分类方法,称之为“人口学特征”。推而广之,任一集合A之内的元素,只要表现出某一特征X,观察者总可以用X将A的全部元素分为两类,其一是有这一特征的,其二是没有这一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