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故事 94 】西安街:晋城县的政治中心
【老城故事】
西安街
晋城县的政治中心
街叫西安百米长,
几多旧事里头藏。
豪门威府风云地,
一纸文书令四方。
刘庆庆题
西安街,位于老城南大街中段小十字至前进路,东西长约300余米,宽近10米。从旧时建城时起就是县衙门所在地,久而久之,这里除了驻扎有官府机构以外,还居住不少官僚、富豪人家。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日军盘踞晋城后,这些院落被日军霸占,那些富户人家被迫逃亡外地。1945年晋城解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相继开展了反霸除奸,土地改革运动中进行分田分房,这些土豪怕斗争,均未敢回来,随之房产便归属于人民政府。
从1945年8月起,原县衙门就成为县人民委员会(县政府)所在地。与之后院一墙之隔的西侧三个院落为中共晋城县委机关所在地。在县委和县政府机关前院中间的两个院落,分别为县人民武装部和县人民法院。在县委机关西侧营房巷的几个院子分别为县委机关和人武部的家属院。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该街成立城关公社西街市民大队,管辖范围包括前西街、后西街、营房巷、下元巷。除上述之外,还有本街20多户王姓、杜姓、赵姓、秦姓、祁姓、张姓的市民,另外该街中段北侧还有几处因战乱造成的残墙断壁和旧宅基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好转,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增加与需要,县委、县政府机关分别在所在地的空隙地带修建了几排平房。并在西侧出口处的空地上修建了县级机关招待所(一招)。在与营房巷口相交处修建了人民大礼堂及其东西楼(二招)。在街道的西出口南侧,建起了蛋厂(二轻企业),机关家属院(一招对面)。因当时的历史条件有限,所有的建筑均为砖木结构。
1970年,为了战备的需要,在县委机关和二招中间一片空地上(原为一个篮球场)修建了战略指挥部(五层预制结构楼房)。此楼后来成为人武部的办公楼,市管县体制改革后又为晋城军分区后勤部办公楼。二○○○年后又为上党梆子剧团占用。
1971年,为适应形势发展,满足各类大型会议食宿的需要,人民大礼堂(文革期间曾改为“晋城工农兵大会堂”)兴建了北楼。市管县体制改革后的1987年,东楼拆除由晋城郊区改建为四层预制结构楼房。
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拆除原办公旧址,兴建了县委、政府综合办公大楼。1985年市管县体制改革后,城郊两区各半,1992城区搬迁,划归晋城市郊区区委、区政府,2006年加为五层。近年,泽州县政府迁金村办公,该楼由一些企业使用。
从1986年起,原一招拆除平房,兴建了南楼、北楼、东楼,更名为晋城宾馆。与此同时,将东侧的几个民宅旧院落改造,修建了职工住宅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