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里的福州︱谢冕老师聊:福州喜娘新春贺喜
谢冕老师 聊 福州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因为气候缘故,福州小年是过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这天的,比北方的小年要迟一天。
北方人来南方过冬,看到福州到处是绿意盎然、花团锦簇的景色,很是惊奇。冬天总该有冬天的姿态,福州却偏偏是春天娇俏的样子,哪里去围炉呢?
今年福州偏偏飞雪了,宛若仙女撒花,福州人站在街头欢天喜地地笑着、跳着,比过节更兴奋。这样一转眼,春节到了。街头也没有一点过节的样子,即使到处商场打折销售年货,依然是一种冷清的感觉,使我想起了三十年前过节时,家里总是“吵闹”得很。
父亲要买许多肉回来,洗切好了做肉馅包肉燕。母亲也要做各种美食,以备亲戚来家里做客吃饭,有像样的食品招待。
所以放寒假,最高兴的日子就是节前的这么几天。父母总会提早下班回家做美食,而且母亲总会带年糖年饼给我们孩子当零食。
父母在家,每天从早到晚叮叮当当都是各种锅碗瓢盆的声音,还有为了做美食讨论或争执的噪音。而我们孩子就趁着父母忙,边做边吃,不亦乐乎。自己家吃腻了,就去亲戚家蹭吃蹭喝,再跟着表哥表姐去西湖放鞭炮,买各种零食和玩具。那就是过年。
如今自己当了父母,所有年货都是去超市和商场买。自己不爱动手做,也做不出父母当年的美食味道。而我父母也老得懒得动手做美食,觉得我们孩子早吃腻味了,不如外面吃着省事省心。
妈妈说:“少做一点,免得你爸和我吵架。”她不知道,他们之间为了做美食争执的情景也成了我过节的美好回忆。因为他们争执时的样子是那么年轻漂亮。如今他们虽然和谐了,反倒是冷冷淡淡的没有一点人间生活味。
家里没了年味,街头倒有了一点喜庆样。仓山的许多老社区,至今保留着一些传统民俗生活方式,比如听评话、看街头电影,元宵节迎财神。
老福州人过春节还有别的节目吗?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诗人、福州乡贤谢冕教授出生、成长在仓山区马厂前街,想起他小时候过节的情景,觉得十分有趣,便向我娓娓道来。
谢教授说:仓山很多人信基督教。我们家不信基督教,但周围百姓信基督教,大家相处很和谐。那时,这里过圣诞节,我们小孩也很兴奋。信徒们半夜唱圣歌报喜讯。喜讯就是耶稣诞生了。他们唱到了第二天,天亮了,他们就去教堂。
仓山的疍民都信天主教。他们圣诞节也唱颂歌,沿途唱,不到家里来唱,唱的是洋歌。我们听了也高兴。整个是非常好的环境。乡村和城市夹杂一起,没有分明的界限。农民和知识分子,外国人和中国人,传教士和百姓都相安无事、非常和谐。这就是仓前山的文化。
到了春节,疍民都会来贺年。来的都是年轻女人和姑娘。她们穿得很漂亮,挎着篮子来贺年。她们贺年就是唱歌贺喜。我们要回馈给她们报酬,就是年糕、福橘、斋果。
她们的演唱和表演整体是很艺术性的。歌词都是她们自己编,就是唱新年来啦,大家要把欢喜送给你们,希望你们家庭平安幸福。她们按照她们的习惯,唱讲好话的祝福歌。
她们嗓子特别好,唱得很好听。她们挨家挨户地唱歌贺喜。她们唱完了,我们就回敬一些礼品,多少无所谓,但是不给钱。过去家里过年都是自己做的吃的东西,所以就把年糕这些东西放到她们的篮子里头。她们道谢完就走了,一家一家地唱下去。我们南台岛过年的特点就是这样。
歌曲:临水娘娘送平安
《流翠烟台山》里的深情故事:
那个怀着月亮的洁白女人在窗下为林森绣婚鞋;
那个深爱胡蝶的男人住在福州的槐荫里;
那个路过林徽因的可园;
那个梦回梅坞邂逅蕊妃的闽剧始祖。
购书点:
孔夫子旧书网、豆瓣书店
福州严复翰墨馆、仓山区程埔路闽文书店
福州仓山区复园路比利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