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不纠结于红尘,才能还原红尘本身的美好

一、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是天地,天地制造的狂风暴雨都不能长久,而何况是人呢。

这句话的主旨是呼吁当时的从政者,不要过多干涉民众生活,以无为自然的状态顺应自然规则,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生活的启示:不要以自身的主观意见过多左右万物的本身演变,因为很多情况下主观行为对于客观环境起不到主导作用,反而会弄巧成拙。

人常犯的错误就是站在自己的主观角度,以自身浅薄而又带着局限性的价值观去判断是非美丑,并且在得到判断结果之后,又期望通过自己的主观手段干预自然规则,想让结果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发展。

这种主观执着的态度本来是一个好的出发点,但是却造成一个坏的结果,因为太执着的钻牛角尖,带来的必然是痛苦的纠葛。

《菜根谭》有一句话叫:人情世态,倏忽万端,不宜认得太真。尧夫云:‘昔日所云我,而今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人常作是观,便可解却心中罥矣。”

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是变化莫测的,不应该看得太过认真。邵尧夫说:‘昨天所说的那个我,今天却已经变成了他,不知道今天的我明天又会变成谁’,人如果经常这样思考,就可以消除心中的许多牵挂了。

这个世上没有完全永恒不变的事物,我们不能用自己的主观思想奢望事物按自己的意向发展,所以越纠结越痛苦,一个人的主观执念越多,活得越是嘈杂。

人生真正的美好,应该是能够用更高的觉悟体察世俗之后,以宽怀的态度顺应自然,以此为基础才能得到好的结果。

所以老子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世人都光耀自炫,唯独我有着昏昏昧昧的样子,世人都精明灵巧,唯独我无所识别的样子。

众人都犯主观意识的错误,而唯独“我”选择以“混沌”的态度面对世人,并不是“我”真的愚笨,而是“我”能够用顺应自然的状态,应对这世间变幻莫测的状态。

生活充满无限的玄机,虽然我们感受最多的是人生的痛苦和嘈杂,但是当你用智慧的态度去面对人生时,才能感受到生活那些不经意的惊喜,对于一个足够努力的人来说,都会有这样的体验。

总之,不管好与坏,生活都是充满了无数玄机的,随时都会有变化的可能,我们面对着太多的未知时,感受到的就是生活的万变,“昨天的我会变成今天的他,也不知道今天的我以后又将会变作谁”,所以既然这样,就不要有过多主观执念,做个一切顺其自然的“糊涂人”就好。

二、

正如李白一样,李白的狂放,在中国整个诗歌史上留下了非常多彩的一笔。

李白进京赶考,因为没有贿赂主考官而名落孙山,后来一年之后,番使来唐递交国书,唐玄宗命人宣读,但是杨国忠看了如同天书,一字不识。

满朝文武没有人能认得此书,唐玄宗大怒着说:“三天之内如果没人认得,就扣你们工资,六天之内如果没有人认得,那你们卷铺盖回家吧,如果九天之内还没有人认得,那就把你们通通咔嚓了。”

后来有人就想起来李白,急忙把李白找过来,当李白看了番书之后,不仅一目十行,而且还代玄宗书写诏书。

这时李白见杨国忠高力士站在两旁,就对唐玄宗说:“我去年高考的时候被杨太师批落,名落孙山,今天他们两个站在我旁边,我心情不爽,请万岁吩咐杨国忠给我磨墨,高力士为臣脱靴,我才能不辱使命。”

唐玄宗听了,毫不犹豫的同意李白的请求。

这就是李白典型的作风,不会执念于琐碎之中,该狂时狂,该从容时自然从容,融入世俗,却从来不为世俗牵绊纠缠。

洒脱出世,可以不问红尘,坦然入世,可以不畏摧眉折腰,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这样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生活不会因为你紧抓着它的嘈杂不放,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只会因为你顺其自然,用平常心来对待而出现惊喜,因为这样的态度,本身就是世俗红尘最大的惊喜,也是身处世俗最好的救赎。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