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祖师的一席话道出了“知行合一”的关键
一代禅门巨匠大慧宗杲,曾经对业力与道力的关系有过一番精彩的开示,他说:
盖无始时来,熟处太熟,生处太生,虽暂识得破,终是道力不能胜他业力。且那个是业力?熟处是。那个是道力?生处是。然道力业力,本无定度,但看日用现行处,一个昧与不昧耳。昧却道力,则被业力胜却。业力胜,则触途成滞。触途成滞,则处处染着。处处染着,则以苦为乐。
作为普通人,业力与道力则两个词好像很玄乎,其实我们只要想一句中国的古语就明白了:顺则凡,逆则仙。顺的就是那个业力,逆那个业力,反其道而行,长得就是道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把道力简单的理解成正能量或大智慧,把业力简单的理解成负能量或者习气。
那么什么是熟处和生处呢?就是你潜意识里面最相应的和最不相应的。比如说一个生意人,他到哪里,看到什么,都会与赚钱联系起来,这就是他的熟处,已经成了骨子里的东西。让一个将军像书生一样整天花前月下,这是为难他,因为花前月下是他的生处。
凡夫往往都是顺着自己的习气而不自知,比如脾气不好的人,易动嗔心,这是他的熟处;如果告诉他每次在发脾气的那一瞬间,猛然惊醒,深呼吸,让心柔软下来,他可能听得懂,但做不到,因为这是生处,没有力量。
这个爱发脾气的人,如果一心要逆天改命,发誓不再任性发脾气,遇事要忍辱柔和,这便是一个熟处转生、生处转熟的过程。如果他有那个大魄力,久而久之,气质自然就会改变。遇事就上火的那个熟处会慢慢变得生疏,力量会越来越小。而忍辱、柔和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这便是生处转熟。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刚上班的时候不爱跑步,有好几次都规定自己每天早上必须起来跑步,但都是坚持了两三个星期便半途而废,因为没能打败那个懒惰的习气。后来因为一件事痛下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有意思的是,坚持几个月后,如果哪一天早上不跑步,总觉得浑身不得劲。这就是熟处转生,生处转熟。
这跟知行合一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知却不能行,就是因为那个知还没能生处转熟,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或知识层面,还没有变成潜意识或本能。只有生处变成熟处的时候,才能变成你的本能,变成灵魂深处的东西。
所以总结起来,不管你学到了什么,如果没有生处转熟的功夫,那是没有大用的,起码达不到一流的水平。如何才能生处转熟?念念不忘。在过去,考验一个人有没有学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事情紧急之时,他还能不能当下即行,而不是左思右想。只有念念不忘,久而久之,才能生处转成熟处。
事到紧急之时,往往是容不得半刻延误的,那个时候如果还费心思考,只能说明生处还没有转熟。曾经有一个故事,讲一位老和尚每天开示如何一心不乱,而有一个小和尚则私下里和同参们说:“师父在吹牛呢,不信你们一会儿看看就知道了。”
第二天老和尚照常开示,突然小和尚大叫,地震来啦,房子要塌了,老和尚眼珠一转,第一个冲出来跑到了门外,下面的弟子们哈哈大笑。可见知道不一定能行,还要看能不能生处转熟。老和尚听到房子要塌了那一刹那,是那个“恐惧”的熟处在起作用,而不是一心不乱。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这个事上练、做功夫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生处转熟的过程,也是消业力、长道力的过程。知行合一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不断长道力的过程。
在世俗层面上,同样有一种说法,任何一件事要做好,起码需要10000个小时,在这10000个小时里,我们会不断的去建立新的思维架构和心理习惯。可见一个人的成功,是逆水行舟的过程,那些懒惰平庸之人,只会顺着自己的习气混日子;而那些真正有大志的人,则是不停地在实践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直到彻底的变化气质,让自己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