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时正确的执笔方法是什么?宋朝时就推翻了王羲之的方法

学习书法的人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王献之小时候写字时,父亲王羲之偷偷站在背后,用力去抽拔毛笔,如果能拔掉,说明他的执笔方法是不对的,如果拔不掉,就认为写字功夫了得。但是,王羲之几次都没有抽掉毛笔,心里暗暗高兴,并且认为王献之一定能成大才,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了王羲之的判断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书法,执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古人对此也多有论述。但在北宋时期,人们对这一执笔的做法却提出了不同的的看法。苏东坡曾经有一段著名的观点,从此以后也就就改变了人们对执笔方法一些做法。他说:“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仆以为不然。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执笔是书法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执笔姿势的正确与否,会给书法带来一定的影响。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执笔方法呢?上面苏东坡的论述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个答案正好与王羲之的执笔方法是相反的,从苏东坡的论述中可以知道,由执笔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书写,也是用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执笔就是为了用笔,是为了正确地书写。

现在,我们把目光上升到书法的本质意义上来谈谈执笔对书法所带来的影响。所谓书法的本质意义,就是指书法由书写所产生出的写字能力,也就是说,书法要写到什么境界,才算是真正的书法,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执笔和笔法又是起到决定作用的两个基本要素。

北宋时期,关于王羲之的执笔方法可以说是当时所流行的一种观点,他们普遍认为,要想写出有力量的字,就必须要牢牢抓住毛笔的笔杆。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言论可以看出,这种现象的确是那个时候的一种流行,不然,苏东坡、米芾等人也不会用专门的语言来讨论这个问题。

上面苏东坡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而米芾对此也有基本相同的论述。但米芾的论述则更加直接或是站位很高,他没有直接讨论执笔的基本方法,而是站在书法本质意义上来讨论执笔对此所带来的影响。米芾说:“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米芾把执笔和写字所带来的效果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只有握笔轻,才能运用自如,写出自然天真烂漫的、酣畅淋漓的作品来。

米芾也针对以前王羲之的执笔方法和当时很多人对用力执笔写字的现象提出的自己嘲笑之意:“世人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秋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米芾的这一段嘲笑话是很有意思的。但也说出了人们在写字时并不是字的力量来自笔法,而是来自于人的力量,这种用力捉笔写字真的是好笑的。同时他指出,“锋势备全”是书法是否自然、天真的必要条件,而非是用力捉笔所产生的。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锋势备全”的含义。在米芾以前,西晋时期的书法家卫恒曾提出了书法中的“笔势”,所谓笔势,就是指笔画的趋向和质感,这些都是由正确的用笔所产生的结果,但米芾则在此基础上,更加细致周到地把笔画的趋向和质感细化到了笔锋之上,这是一种精微的态度。由于锋势概念的加入,更加上笔画戴上了趋向、形态、质感以及趣味的高冠,这是米芾的独创,也是书法意境美的直接体现,米芾的观点,使得书法表现推向了更加细微、更加精致的境地,表意的空间也在此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提升。

现在我们再看看当代一些书家对书法中执笔的观点。当代著名书法家曾翔写字看似随意,却用自己的执笔方法表现出书法艺术性的自然天真之趣,他在写字时,有时用大笔作吼书,气度非凡,有时字稍大的字时,也用几支小笔同时撮在一起,写出来的字也有同大字一样的艺术效果。还有一些书法家在写字时,往往有一种“人笔一体”的感觉,有的人提出,毛笔只不过是一种书写的工具,不择笔、不择执笔方法,只要能为所要表现的艺术性服务便是好的执笔方法,这些观点可以说是推翻了前人“三指执笔、或笔指执笔”的具体方法。总之一句话,只要有利于笔法,有利于书写,如何执笔是因人而异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