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篆刻:清代的第一位开派宗师——程邃
前面我们已经将明代的五大篆刻流派说了个遍,从这一篇开始,我们开始介绍清代的篆刻流派。任何一个流派都不可能脱离时代发展突然出现,所以我们要先复习明代的流派,温故而知新!
回顾明代五大流派
明代五大流派分别:三桥派,开派宗师是文彭;雪渔派,开派宗师是何震;泗水派,开派宗师是苏宣。以上这三位的宗师地位最初见于朱简的《印经》。
周亮工在《印人传》中对文彭之后的“猛利”和“和平”两路风格作了精到的论断,称汪关是“以和平参者汪尹子”实际上是承认了汪关的开派宗师地位。
秦爨公在《印旨》中称朱简是“以赵凡夫草篆为宗别立门户,自成一家。一种豪迈之气过人,不可磨灭。奇而不离平正,印章之一变也。” 这实际上是承认了朱简的开派宗师地位。
明代五大流派之所以各称流派,最大的原因是这五大流派各有显著特征,如下图:
(五大流派的特征)
看,实际上每一个流派的开创,都有独到的创新。文彭是典型的传统文人,跟他父亲是一路人,他将篆刻从唐宋的工艺化特征恢复到秦汉的古朴雅正,这与儒家的中庸雅正相协调;何震靠治印自给,生活富足,一生春风得意,游走于边塞将军之间,凿印风格的简截猛利冲刀也异常协调;苏宣因仗义杀人而四处逃遁,性格相对内向、所以,他的印风就相对平和、内敛;到了朱简,因为要配合他以草篆入印的审美诉求(不切就没了古拙感),他开创了碎切徐进的刀法;汪关以冲削切合的刀法,也促进了他将工稳雅致发展到了极致。
程邃何以成了大师
由上可知,每一个流派的宗师,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创新,我们学篆刻,也应当记牢这些创新。那么,到了清代,第一位站出来创新的开派宗师是谁呢?
(程邃像)
是程邃,程邃(1605-1691)字穆倩,号垢道人、垢区、青溪等,歙县人(注意,这又是一位安徽籍大师),程邃青年时离家,以诗文、书画及篆刻奔走天下,这跟何震有点像,这是安徽人的特征。他明末在南京住了十多年,明亡之后移居扬州。他也是当世大儒陈继儒的学生,又与黄道周交厚,还是清初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李渔、大学者朱彝尊的好友,可见,除了书画名世,他还是真正的大学问家,大儒。
【注】清代1644年开国,所以,程邃只有后半生生活在清代,他的篆刻,多在后半生成就,所以,虽然他可能主观上并不想以清人自称(他长期以“垢道人”自号,表达的是“不事清”的志趣),但是,当我们归类篆刻流派时,还是将他归在了清代。
我们知道,清初的扬州,经历了十天的大屠杀(“扬州十日”),所以疮痍满目,民不聊生,好在,扬州很快就迎来了一位好的行政长官,这个长官在中国篆刻理论史上很有名,他就是周亮工,《印人传》的作者,顺治三年的淮扬海防兵备道参政,正管扬州。
(周亮工)
周亮工到扬州之后,立意恢复民生,因此“百计招徕,请以垣盐还商,俾失业者咸复其旧,诸商麟集,请削旧饷,行新盐,尽苏商困,课日以裕,国家元气赖焉”(周亮工《赖古堂集》附录,周在浚《行述》)。正是因为这种政策,扬州恢复了经济的繁荣,也由此吸引了大批的文人墨客,程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扬州的。
当时的篆刻界,尤其是扬州的篆刻界,大家还是沿着文彭、何震的路子在走,陈陈相因,渐渐已失去活力,程邃的到来,为篆刻带来了新的元素。
我们先看周亮工在《印人传》里是如何评价他的:
印章一道,初尚文、何,数见不鲜,为世厌弃,独王(世贞)、李(攀龙)而后,不得不变为竟陵也。黄山程穆倩邃以诗文书画奔走天下,偶然作印,乃力变文何旧习,世翕然称之。(《印人传·书程穆倩印章前》)
然欲以一主臣而束天下聪明才智之士,尽俯首敛迹,不敢毫有异同,勿论势有不能,恐亦数见不鲜。故漳海黄子环、沈鹤生以《款识录》矫之,刘渔仲、程穆倩复合《款识录》大小篆为一,以离奇错落行之,欲以推倒一世,虽时为之欤,亦势有不得不然者。”(《印人传·书<黄济叔印谱>前》)
我们可以得到这些信息:1、程邃并不是职业印人,他主要是诗人书画家;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他的绘画作品,如图:
(程邃的扇面画)
2、当时的印坛,文、何影响甚巨,能跳出他们的影响并不容易,会不被人接受,会受排斥。
3、程邃的出现是必然的,因为一种印风发展到极致,就意味着旧的流派的衰微,同时也意味着新的流派的诞生。
程邃不是职业印人,所以他能够不受世俗的影响,别开新面;程邃有非常高的文化修养,所以才有可能大小篆通识并融会贯通,并将之用于制印。
程邃的作品
还是来看看程邃的作品吧,因为作品最说明问题。
(黄道周印、徐旭龄印)
我们看,这是两方汉白文印式的回文印,程邃没有走向何震奔逸猛利,而是完全依照汉法,因此作品沉着端凝,淳朴厚重。2016年西泠秋拍也上了一方程邃的白文印作品郑簠之印,如图:
(2016年西泠秋拍程邃作品:郑簠之印)
如果将石料换成金属,这实际上就是一方标准的汉印。程邃的白文印,追求的正是汉印的浑朴、大方,简单、雅正,又比如:
(一身诗酒债千里水云情)
这是一方多字印,仍然是汉印的风格,古朴,醇厚,简直就是汉(新)白文多字印的翻版。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探索,如这一方:
(蟫薻阁)
印文是“蟫薻阁”,按理说,这方印的复合元素不少,右部的“蟫”用的是鼎彝大篆,随形取势,左部的“薻阁”两字用缪篆,方正取势。把这两种体势用于同一方印并不容易调和,为了使印面安稳,他给印面加了汉以前(包括战国古玺及秦印)白文玺印特有的边框。这种做法,是程邃的创举。
以上是白文印,下面看看朱文印:
(程邃的三方朱文印)
第1方,床上书连屋壑前树拂云;第2方,穆倩;第3方,少壮三好音律书酒。这三方朱文印,全部以商周金文款识入印,这其实也是创举,后世到了晚清,我们说赵之谦是“印外求印”的开创者,现在看来,其实应当从程邃就开始了这种探索。只是在程邃这里,还没有见过诸多的古玺印出土物,在思想上还略受汉印模铸力的限制。
尽管如此,至少在朱文印方面,程邃探索出了元朱、汉朱之外的另一类朱文印印式。
我们再看刀法,程邃的朱文印,不仅以《款识录》大小篆入印,他还吸收了朱简碎刀短切的刀法,施刀轻重、刚柔、利钝、速缓交相辉映,由此达成了作品的苍浑古拙意韵。
(18年西泠秋拍程邃作品:保和殿大学士之章)
他的这种探索,由于面貌古拙,作品富有远古气息,因此吸引了众多的追随者,由此渐成风格,蔚然成风,渐成流派,这个流派就是后来最为庞大的篆刻流派——徽派(也称皖派)。
徽派是构成最为复杂的流派,很难用短文介绍清楚,下面我们只简单说说徽派的南北宗,因为这跟程邃密切相关。
徽派的南北宗
我们开始接触程邃,意味着我们开始接触清代篆刻两大宗派中的徽宗,徽宗的构成相对复杂,依照张郁明先生在《论徽宗及其艺术风格之嬗变》之中的论述,徽宗应当至少包括如下图所示的这些流派印人:
(徽宗所包含的印人流派)
与徽宗相对应的是以后我们会说到的浙宗。一般认为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用刀方法上的不同,徽宗印人一般用冲刀完成镌刻,而浙宗印人一般用切刀完成镌刻,但这并不到底,还有问题,因为两个宗派在刀法上的区别并不绝对,程邃、徐三庚等虽属徽宗,但也大量使用切刀,后面浙派的钱松实际上也大量使用冲刀。显然,用刀法区别徽、浙,显然并不精确。
那么,只好按地域理解,这个“徽”,一般理解为安徽籍,最早的“籍”,本是指祖先居住或出生的地方,后衍生出祖籍、户籍、入籍、寄籍、占籍等多种概念,跟安徽有关的印人,大多都归入徽宗。
那么,前面我们说的明代何震、苏宣也是跟“徽”有关的印人,他们也应纳入徽宗范畴。那么何、苏与程邃又如何分呢?分南北!后来的浙派大家黄易曾经这样总结:
“画家有南北宗,印章亦然。文何南宗也。穆倩北宗也。文何之法,易见姿态,故学者多。穆倩融合六书,用意深妙而学者寥寥,曲高和寡。信哉。”
也就是说,上图所说的徽派,实际上指的是北宗的徽派,是程邃的徽派;前面的何震、苏宣,虽也是徽派,实际是南派的徽宗。相对说,何震的南宗徽派,易学易上手。程邃的北宗徽派,“学似易而实难”。
程邃的徽派,远非一个冲刀那么简单,它还包括了太多的文学、考古学、文字学内涵,真要学好,实在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