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化白瓷特征来辨别铜镜,不妨收藏一下
明清时期,德化窑烧制的白瓷佛像,历来为收藏界所看重。特别是明万历年间瓷塑大师何朝宗所制白瓷佛像,更是享誉世界,为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所争相收藏。据说,何氏当年所制佛像也就200件左右,而欧美各国博物馆、艺术馆及私人所收藏的形神逼真的瓷塑佛像已逾2000件,不少佛像背部还盖有“何朝宗”字样的印鉴,但这些,绝大多数是仿品。
民国时期,德化窑生产的瓷器中,也不失精致的作品,苏学金(博及渔人)博采众家之长,潜心瓷塑创作,终成大家,1915年苏学金首创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30年许友义为仙游龙纪寺精心雕制的“五百罗汉”系列瓷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开创了古今系列的瓷雕新纪录,其二人的作品屡屡在国际大赛上获奖。
德化瓷塑也极为著 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不施彩料却栩栩如生,在每件气韵生动的白瓷作品背后,都能彰显出德化瓷艺的精湛高超。它们依靠其独特的窑炉烧成技术,烧出陶泥的油脂,使之呈现出本身的自然美感!
从德化白瓷的生产之初,就存在多种多样的装饰手段,刻花划花用竹刀、竹签、竹篦笔等直接刻画,印花则直接使用印模把花瓣纹,缠枝纹、龙纹等印上,至于贴花、彩绘等也与其他类型瓷器的制作工序无异。
明代德化窑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由于胎釉中三氧化二铁含量较底,氧化钾含量较高,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因此釉色光润明亮,貌白如凝脂,故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明代德化窑瓷器,胎质厚重,坚细洁白,釉面莹亮温润,白中闪黄呈乳白色。
白瓷虽然在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则在隋代。与北朝相比,隋代白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从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一批白釉瓷器看,较之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釉质已有较大提高,全不见早期白瓷白中闪黄或闪青的痕迹。如果以北齐范粹墓出土的初期白瓷为起点,到隋李静训墓为止,历时33年,白瓷的烧制技术终于成熟。唐代邢窑白瓷、宋代定窑白瓷、元代枢府卵白釉、明代甜白釉、清代德化窑都是在时代变迁中逐渐发展的。白瓷虽然在东汉以及北朝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则在隋代。与北朝相比,隋代白釉瓷器的烧制工艺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隋代白瓷的烧造成功,为唐代白釉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瓷胎中的氧化铁含量低于0.75%就会变成白色,所谓白瓷就是瓷胎上的白釉。白瓷和青瓷都是比较古老的瓷器种类,如果追根究底青瓷出现的时间更为久远,人们先发现青瓷,在之后一次次尝试的过程中才创造出了白瓷。白瓷在一开始第烧制过程中,受限于当时的工艺,并不是后世的雪白色,而是带有绿黄,这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青瓷和白瓷之间的关系。青瓷是白瓷的“祖先”,虽然祖先已经离去,但白瓷不能忘了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