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文解字》,先要弄明白啥是“古文经典”,啥是“今文经典”

《说文解字》是篆刻的必读经典,也是必备的工具书,它是中国语言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写《说文解字》,许慎用了21年的时间,花费了半生心血。既然它关乎字形,而篆刻是关乎字形的艺术,那么熟悉《说文解字》当然也就关乎篆刻创作,因此通读《说文解字》是篆刻和文字学学科的基本功,了解它的字形根据也就非常重要。

(《说文解字》书影)

我们解读《说文解字》也有一段时间了,我们会注意到,汉字是由“六书”造字原则来构造的,而六书原则也是许慎解说汉字的基础。而实际上,“六书”这个汉字根本造字法则并不是许慎的首创,第一个提出“六书”的人是西汉末年的刘歆,他是古文经学的开创人物。这个人很牛,他是刘邦四弟刘交的后裔,刘德之孙,刘向(就是《战国策》的作者)的儿子,他是古文经学的继承者,曾经跟父亲刘向编订《山海经》,他不仅在文字学上很有造诣,而且在校勘学、天文历法学、史学、诗等方面都堪称大家,他编制的《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此外,他在圆周率的计算上也有贡献,他是第一个不沿用“周三径一”的中国人,并定该重要常数为3.15471,只略微差了0.01312,世有“刘歆率”之称。

(挟书律的纪念石)

这中间有个概念:“古文经学”,那么,对应的就应当还有“今文经学”。这两个概念如何来的,说来话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焚书坑儒,甚至还颁布了“挟书令”(也称挟书律)。所谓的挟书令,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禁止儒生以古非今,颁布民间有私藏《诗》《书》和百家书籍者来族的法令,有藏有这些儒家经典的人就灭族,这是非常严酷的法令了,由此,儒家经典几乎绝迹。

到了西汉初年,汉惠帝废除了“挟书令”,这是儒家思想渐渐抬头的政策。到了文景之治之后,朝廷开始渐开献书之路,并有意识地搜求旧典、发掘古籍。到了汉武帝朝,干脆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甚至为了使儒家的“六经”进一步为汉王朝的统治服务,在朝中设立了“博士”官职,让知识分子整理这些经典。

搜求这些经典有两个来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