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122课:“必”的本义是“界标”还是兵器的“柄”?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22课。讲一个汉字“必”。这个字在《说文》540部里归“八”部,在现代汉语201部部首检字法里归“心”部,检字时要注意。

。现代汉语高频常用字。读bì。《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必,分極也。从八、弋、弋亦声。”我们先看它的字形演变:

(必的字形演变)

必字没有发现甲骨文字形,金文字形有很多种理解方法,有代表意义的有三种:

(1)必是象形会意字,中间是一根木制的橛子(弋的本义就是木橛),还有枝丫。左右各是“八”的一笔,我们知道,八是分别、分开的意思,那么,必的字义就是表示分界的木橛,表示标准,延伸表示确定、肯定,即分开的双方认定的界限标准;其实,现在土地产权分割,仍然用这各木橛子的方法。如图:

(分土地,钉木橛)

(2)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里说:“余谓必乃柲之本字,字乃象形,八声。……许书以为从八、弋者,非也。其训‘分極’乃后起之义。从木作之柲则后起之字也。”也就是说,郭沫若先生认为:必是柲的本字,是个象形字,柲字的意思是”积竹杖“,就是聚竹合成的手杖。而必字的字形应理解为,用积竹杖(即中间部分)插入“八”(代表兵器戈或者矛的穿孔),用以固定于柄上,抽象化之后成为必定的“必”。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可作参考,大家可以了解。

(3)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认为“树臬则介分也。”臬的本义是箭靶子,引申为界标。树立界标之后,分界就明显了,这与第(1)种说法理解近似。

三种说法各有道理。(1)(3)说意思接近,一个树的是界标,一个树的是木橛,总之起的是标杆、标准的作用,指的都是分界的标记。(2)说则认为必的本义是柄。我们仍然依照许慎的说法来解说,也就是(1)和(3)两种字形分析法。中间是个界标(木橛或臬),“八”表示分开。必的本义就是分界的标杆即界标,又借指标杆、标准。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極,犹准也。凡高处谓之極,立表为分判之准,故云分極。”

必的小篆字形如图:

(必的小篆字形)

本义之外,“必”又发展出很多字意,举常用的说说:(1)肯定、确定。比如《韩非子.显学》:“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听到某种说法,没有用事实进行验证就加以肯定的人,是愚蠢的人。

(韩非子像)

(2)坚决;坚定。比如《荀子.强国》:“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黭然而雷击之,如墙厌之。”他施行刑罚从重而守信,他处决犯人严厉而坚决,突然地就像雷电闪击他们一样,就像墙壁倒塌压死他们一样。这是荀子强国之道的部分理论。

(荀子雕像)

(3)保证;确保。比如《汉书.匈奴传下》有:“又况单于,能必其众不犯约哉!”颜师古注说:“必,極也。極保之也。”这句话的大意是:何况匈奴单于,他能绝对保证他的部众不违犯规定吗?匈奴单于呼韩邪上书汉元帝称自己是汉女婿(妻子是出塞和亲的王昭君)了,可以把戍边的兵士们撤回了,大臣们认为可以,只有侯应提出了不同意见,这是意见之一。

(昭君出塞)

(4)信赖;讲信用。《六韬.龙韬》:“言语不慢,忠心读必,此十万之将也。”讲对将军的评级使用。又比如《汉书.韩信传》有:“且汉王不可必。”颜师古注说:“必谓必信之”。而且汉王也不能完全信赖。

(5)用作副词。一定;必然。表示肯定。这个意思,现代汉语较常用,如,我军必胜。今晚必到。《字汇.心部》:“必,定辞。”比如《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青年男子怎么娶妻子呢?必然要先告诉父母。再比如韩愈的《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用的都是这个意思。

(韩愈像)

(6)用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假使”、“如果”。比如我们熟悉的完壁归赵一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王必无人,臣愿奉譬往使”在这里,并不是指赵王肯定没有人可用,而是蔺相如请命的假设:假如大王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臣愿意拿着玉璧去出使(秦国)。

(完璧归赵)

(7)又通“毕”,指全,尽。比如《金乡长侯成碑》:“同盟必至,缟素填街”,这里的必,意思不是必须到,而是全部到了(“毕”字意),正因为全部到了,才会缟素填街,满街都是穿孝的人。

此外,必还是姓。《万姓统谱》有载。宋代嘉熙年有个进士叫“必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