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里的印章:《碧血剑》
我第一次看《碧血剑》是看的连环画版,别提多兴奋了,看袁承志学成下山,看他遇到青青,再看他山洞得剑,进京路上让识阿九,再到皇宫见到自己的画像以及与玉真子的那场打斗……一只胳膊换成铁钩又爱憎分明的何铁手……伏线里又更有金蛇郎君的揪心情事与神妙武功……各种神奇的江湖事,让人不禁心向往之,那时候,对武侠小说还处于初接触,还不知道金庸的侠名,就纯如对待一般的连环画,但故事太过精彩,于是每每想再看这样的画书,后来再读射雕等书时,隐约觉得是同一个路子的,才开始翻查资料,知道了有这样的一个人,写小说能振兴一家报纸(《明报》)的阅读量,能靠着一支笔撑起一家报馆,又加上他从来都关心时政,决不是一位幽居世外的高人,实在叹服:金大侠真是有侠气的文人。
后来读北大陈平原老师的《千古文人侠客梦》,才恍然大悟,文人心里该是都住着一段侠士之梦吧。
(《碧血剑》插图)
说远了,我们接着说印章:
《碧血剑》的体量也不大,也是60多万字,篇幅与《书剑恩仇录》相仿,其水平也相仿,都不足于与后来的那些大部头相比,金庸后来大量修改,估计他自己对这部书心里也是不满意的吧(这部书的连载版、三联版和新修版三个版本的的差别很大)。因为只有这样的篇幅,通常我们见到的版本也是分上、下两册,其中扉页上各有印章一方。
上部的印章是:
(《碧血剑》里的印章)
印文内容是“兰生而芳”。袁承志是督师袁崇焕之子,名门之后,既是名门之后,自然是天生芬芳了,就像是兰花,生来就是幽香的。其实金庸的小说始终是讲究主人公的出身的,比如张无忌,武当名门之后,袁承志,名门之后,杨康、杨过的祖上是抗金名将杨再兴,郭靖的祖上是梁山好汉郭盛,令狐冲其实是岳不群的养子,有好事者考证他是风清扬的儿子……后来金庸实在被人说得烦了,干脆把韦小宝写成了妓女的儿子,父亲是谁都是个谜。外国小说中经常说某某是个贵族,是某个爵士之后等等,“血统感”这个东西在中外有统一的思想认识,似乎名门之后,就天生有一份荣光在头上,至于袁承志,起名承志,要让他承什么志,实在是交待的不清楚(自己父亲是明代忠臣,抗清名将,自己却要反明助闯,这也是承志?),当然,这是他所处的时代的限制,名门之后、名师之徒,最后也只是远走渤泥。
这方印的作者是梁千秋,原名梁袠,字千秋,江苏扬州人,长期居住南京,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代末年,为明末著名篆刻家。他是明代著名篆刻家何震的入室弟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何震是文人篆刻鼻祖文彭的弟子,在明代,文彭的篆刻思想到何震得以发扬广大,何震的篆刻又多由梁千秋传诸后世,所以说,梁千秋是一个使文人篆刻开枝散叶的的篆刻家,甚至中国篆刻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篆刻家韩约素,也是他的侍姬(有一说是小妾),可见梁千秋在篆刻上用功之勤,梁千秋作品风格较为多样化,因此个性并不突出,他不像明五派任何一家那样鲜明到足以创门立派。这方印汉白文印式,但四字逼边较紧,又兼施刀过程中冲切并用,使印文显得较为朴茂,隐约好像也有点浙派的切刀的味道,没见过这方印的印面,不知刀法到底如何。
下部的印章是这一方:
(《碧血剑》中的印章)
印面的文字是“负雅志于高云”。原话出自陶渊明的《闲情赋》,“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意思是:(于是我)将一片柔情淡化在了俗世里,将高雅的情志寄于天上的浮云。据说西汉贾谊被贬长沙时也有此语。总而言之是文人志士不得意时的一种自况。其实,在中国封建社会,“用行舍藏”是文人志士的生命意义,重用我了,我就就出来做事,得不到任用就退隐山林,之不过,袁承志在失意之后,跟得更远一些,他在中原难有作为,只能远走海外,空有一腔安邦报国志,到最后只都做一片浮云(最后一回的回目:“空负安国志,遂吟去国行”)。至于阿九那么痴情的人为啥四处寻找而不见,是个很奇怪的事儿,不过那是题外话了。
这方印出自归昌世,当然也是名家。归昌世(1573-1644)明代诗人、书画家、篆刻家。字文休,号假庵,江苏昆山人,移居常熟。他的爷爷历史上也有名字,就是归有光,我们上学时学过他的《项脊轩志》,归昌世早弃举业,发奋为古文。书法学晋唐,善草书,兼工印篆,画兰竹在徐渭、陈淳之间,与李流芳、王志坚合称昆山三才子,篆刻与文彭(前文提过)、王悟林鼎足而立。这方印印文字法承接宋元,章法上并排两行,线条颇有汉人浑厚感,这是一方字法篆法优秀,章法平平,刀法甜熟的作品。
显然,金庸选这两方印除了跟小说的时代相关外(都是明代),印文的意义是选印原则。并没有特别在意这些印章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