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剂黄芪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第 1616 期
作者 / 贾英杰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张芊芊
本文内容摘自国家正规医学图书、杂志、报刊等,文底有具体来源出处。文章标题为原标题、文中内容提取。无丝毫夸大、诱惑、违背客观事实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无丝毫恶意煽动、混淆、误导用户等内容。一切均为原文展现,追求真实、可靠、权威。可根据来源出处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芪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癫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黄芪一直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和重用。笔者临证喜用重剂黄芪,非重剂不足以撼重病,现将临证运用重剂黄芪治疗恶性肿瘤的些许体会与同道共享。
1 体虚的肿瘤患者
《本草求真》指出:“黄芪为补气诸药之长,是以有耆之称。”《医学衷中参西录》言:“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可见补气莫过于黄芪。恶性肿瘤属于恶性消耗性疾病,笔者将其基本病机概括为“正气内虚,毒瘀并存”。所谓“正虚之处,便是留邪之所”,正气亏虚是发病的根本。患者常见一派气虚羸弱之象,尤其是接受放疗、化疗和手术治疗的患者或者晚期患者,临床多表现为气短、乏力、脉弱等虚候。针对此类患者临证时常以黄芪挂帅为君,在剂量上运用黑箱原理以投石问路,初用30 g为试探性用药,然后根据病情反馈,渐加至60 g、90 g,多至120 g。
在用重剂黄芪补气的同时,不忘滋其生化之根源。唐宗海在《血证论》中言气、水本一家:“盖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脐下者肾与膀胱,水所归宿之地……蒸其水,使化为气,如《易》之坎卦,一阳生于水中,而为生气之根”,故补水可生气。(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因此笔者临证时常于“阴中求阳”,在用重剂黄芪补虚的同时,伍以生脉散、生地、石斛等养阴之属,使生气之源泉不绝,羸弱之躯可日渐复元。每遇虚极羸瘦之患者,多以黄芪生脉散为基础方,收到良效。黄芪长于补虚,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抗肿瘤作用,可谓扶正抗癌,一举两得。正所谓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此实乃黄芪之谓也。
2 手足综合征
手足综合征又称为掌拓感觉丧失性红斑,临床主要表现为指/趾的热、痛、红斑性肿胀,严重者可发展至脱屑、溃疡和剧烈疼痛而影响日常生活。多种化疗药物及分子靶向药物可导致手足综合征,以口服化疗药希罗达最为严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手足综合征属于中医“痹症”范畴。笔者认为,化疗致手足综合征的根本病机为“气虚血瘀”,化疗后药毒直中脾胃,脾胃一损气血生化乏源,阴血不足,脉道空虚,营卫失和,血行滞涩,筋脉失于濡养,导致肌肤麻木、感觉迟钝。
3 化疗后顽固性口腔溃疡
4 肿瘤术后创口久不愈合
提示:转载请注明来源 “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