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一千个创业公司的生死起伏,才知道成功有多难得
犯错的教训甚至比做对了的经验更宝贵。
早期创业企业是脆弱的,因为大多依赖融资,现金流管理薄弱,在重大决策上一旦犯错,就有很大概率被拖入死局。创业的高风险有一部分就来自于此。
而经营决策怎么做,才能避免犯错,避免风险变危险,是早期创业者普遍匮乏的经验。蚂上创业营营长、蚂蚁集团副总裁纪纲主持,锋巢汽车董事长秦致,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参与的蚂上创业营“蚂上对话”环节就从一个关于“错误”的问题开始:如果回头看自己的创业经历,你觉得能避免犯的错误是什么?
这场对话,我们整理成了实录,以下分享给你。
黄明明:选对赛道是第一位的。
“其实我们的人生也好、创业也好,如果你仔细复盘的话,花在选择上的时间和吭哧吭哧去做事的时间,大多数人会淡化前者,强化后者。很多创业者爱卖苦,说我多么多么辛苦。但你如果赛道上大方向的选择有问题,或者不是起势大的赛道。即便是一拨很牛的人,付出同样的努力,最后你在这个领域里面获得的成就也未必有多大。”
比如在下载这个领域,过去十几年技术、商业方面做得再好,4G、5G时代一来,直播和在线带来了更简单的也更好的用户体验,就会快速地替代掉下载的好处。
为什么同样拥有顶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有的公司发展得很快,有的就很缓慢?
企业的成长,可以理解为技术变革和行业变量的乘数——企业成长=A(技术变革和迭代) * B(行业变量)。
不管这个技术是AI,还是新的算法、算力,如果技术变革所在的行业没有巨大的变量的话,B的因子就会非常小,这时候A * B的结果就不会太大,企业的成长自然快不了。
而创始人如果选对了赛道,不但能有巨大的变量催动企业快速发展,在吸引顶级合作伙伴和组建团队时,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
我见过的绝大多数创业者都说过类似“我现在只能用这帮人,融资成功后一定升级团队”这样的话。实际上99%的创业者最终都没有兑现承诺。真正顶级的创业者,其实在早期就能聚集一批非常牛的人来一起做事。
他们靠什么来吸引最优秀的人?是真正想清楚了这个赛道的未来,想清楚5年、10年的预判。最优秀的人才,脑子是超级清楚的,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如果创始人自己都没有想清楚,只是拿着市场上的热点,想去说服他们加入,多半是不会成功的。
不论是考虑创业终局还是人才团队,建议在起步阶段就要选对,因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秦致: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所有人的知识储备、努力方向都恰好在风口赛道上。
“选择和赛道当然重要,但在选择之前搞明白事物背后的道理,更重要。我们社会这些年的变化非常巨大。比如从当年的3亿网民到现在的全面移动互联网,用户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很多行业领域的大变化,如果能够吃透类似这种变化,即便你不在风口赛道,也能做出成绩。
如果有机会换好赛道你就要换,没有机会换赛道,那起码要把自己这个赛道背后的道理搞清楚。
像中国的消费者移动化、数字化转型基本上已经做完了,而中国的企业没有。为什么现在直播卖货很火,因为电商这些人抓到了消费者移动化转型的最大红利。而消费者一旦转型成功,企业厂商这边也完成了数字化,两边对接,就能爆发无限的力量。像银行、保险、汽车这些行业远远没有完成数字化转型,就没法匹配消费者改变带来的需求。而这些赛道里的创业者要做的事情,是把这个事讲明白,让厂商这端得到这个红利。”
融资对创业企业来说当然重要,但对很多企业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拿不到钱,而是拿到钱以后死得特别多。拿到钱,本身变成了一种很大的风险。
黄明明:我曾经投资过一家做SaaS的创业公司,A轮融资后,很顺利地获得了几万家中小企业客户。创始人在巨大的连续的喜悦下,把一堆不愿付费的中小企业提出的几千个需求,作为开发的重心。结果在一年里花完了两年的钱,产品没开发完,销售毫无进展,现金流马上要断了。各种人跳出来说,公司遇到很大的困难,我要来管。
在命悬一线的时候,创始人才醒悟过来。最后我找到了仍旧看好他的产品的投资人,一起借钱给他续命。创始人削减开发团队,转攻销售,直到做了一个多月的销售,才发现之前花大力气开发的功能,真正付费的大企业根本不需要。
作为创始人,在每个阶段都要想清楚,什么是关键的事情。在拿到A、B轮融资之后,都是一个危险期,必须及时重视企业风险。
那些A轮融资后的公司为什么会死?一是产品验证了,但没有抓住验证产品后下一步的主要矛盾,有的不做商业验证,还在持续开发产品,有的做了商业化尝试但短期不顺利,就马上开第二条产品线。现在听到创始人说找到了更好的产品线和机会的时候,我就知道他掉到坑里了。他这时候又很兴奋,一定会试完一个又一个,很快钱就烧完了。
所以,A轮过后一定要快速及时地验证可以真正达到商业闭环的场景,否则要么容易犯错,疯狂地复制扩张;要么就浅尝辄止,继续开第二个、第三个闭环,这两种结果都会耗尽现金流。
秦致:拿到了A轮的钱,还是要继续验证你的模式,不要觉得能复制这个模式就已经是跑通了。往往在一个小范围内跑通了结果,从数据里分析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你不去发现不去解决,这个所谓通路和模式,放到更大的范围里很可能就是错的。
所以创始人不要搞少数人服从多数,要有远见,有深刻的洞察,然后想办法做一个顽固的少数派。
特别是当用户数比较少的时候,增长会比较简单,也容易掩盖掉一些问题。比如用户的增长都是怎么来的,推广增长和自然增长的比例怎么样?总量虽然在增长,但用户的活跃、留存度怎么样?
根据每个公司不同的情况,A轮下一步,是小步快跑,还是all in,这些问题都没有固定的答案。有人小步快跑,躲过了危机,也有人看到巨大无比的快速成长机会,全力all in把所有人都永远甩在了后面。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创始人,看到的机会不同、判断不同,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黄明明:创始人能力的天花板就是企业最大的瓶颈。因为领导的威信,不是来自职位高,而是在一次次的胜利中建立起来的。在一次次艰难的决策中,你做对了选择,大家才会倾向于相信你的判断。
小到团队内部的摩擦,组织的小小漏洞,大到创业伙伴和创始人“抢方向盘”,甚至创始人出事,决策错误导致的现金流告急,经营状况不可挽回的下滑……都可能发展成生死存亡之事,这个时候来“抢方向盘”的人会特别多。
秦致:遇到困难的时候,战略选择上的矛盾,借助使命、愿景和价值观的再次梳理,帮大家做判断。战术决策的矛盾,要首先假设大家都是为了公司,再摆事实解决。
如果你发现怎么努力都无法再推动公司向前走,就必须要去外部寻找思路了:“深陷自己的困局里时,无论是创始人还是公司的其他高管、同事,都很难看清问题的关键。尤其团队已经做成功了一些事情之后,组织的惯性会延伸,大家思维方式也会有更大的惯性。这时,在团队内部找人商量,大概率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跳出企业,先往外看,到外边去寻找一些思路,然后再回内部进行改变。”
秦致:能够胜出的创业者,更有远见、更有胸怀、更能坚持自律、更具学习能力,最后还要加上一点运气。
远见未必是能把未来看得多么清楚,但一定要能大概判断。马斯克刚开始做纯电汽车的时候,也不可能看得多清楚,但他能判断出技术变革能带来哪些产业变化。有了这个远见,就能去跟投资人、同事、合作伙伴去沟通,把未来表达得更清楚。
创业者能有胸怀,关乎到团队的默契和战斗力,有胸怀的创始人,能允许团队内部有一种类似权力制衡的东西,能团结一大拨厉害的人在一起做对的事。
有了远见和胸怀,创业者还要有体力去应对创业这个异常辛苦的过程。
行业和时代,都会不停地发生变化,团队也会变化,创业者有没有空杯心态,能不能在辛苦创业的过程中,还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其实决定了能不能一直跟上变化。黄明明就发现,优秀的企业家,对新生事物或者事物背后的真相,都有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吸引着他们不断学习。
至于运气,则被视作充分条件:“中国在这个时间点上就要出一个这样的公司,不是你就是他,但是你站在这了起码有机会,没站上去也许就再没有机会了。”
黄明明:最一流的人才最好还是去做企业家。如果你坚信自己能成为顶级企业家,就别来趟投资的浑水。我们做投资的人,有幸能够找到几位超级企业家,跟着他们一起成长,这是我们最大的幸运。但是真正创造价值,从0到1开拓一片全新天地的,这是最一流的人才能干的事,是超级企业家能干的事情。
企业家能不能走得长远,一要看事,二要看人。
所谓看事,就是看做的事是不是真的符合商业的本质,有没有真正的长远价值。相比起创业领域里面“做局”的理念,“做时间的朋友”的企业更长久——把事情做得时间越长、价值越大、企业壁垒就越高。但选择了“做时间的朋友”,也必然有其必须承受的代价。这时,就要谈到所谓的“看人”了。
投资和创业,都有比较反人性的成分。在大家都追风口的时候,创业者反而要想一想,这是不是长期的、有价值的东西,在大家都不看好你的时候,你要能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扣下扳机。能做到这一点的创业者,已是寥寥。
在此之后的几年,创业者还要能忍得住孤独和寂寞。我们投的非常多的优秀企业家身上,都有这样的特征。越是伟大的创业,在起步阶段,越是不被大多数人看好。能走得长远的企业家,能在巨大的压力压在身上时,依然敢坚持自己做的是对用户有价值的事,是对产品的最优选择,坚持走自己认定的路线。
如果想要一句简单的回答,那么只有超级企业家,能够区别出彼此谁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他们自己就是成千上万个竞争者中冲出来的,只有这样的企业家,才知道什么样的产品是真正打动中国用户的产品,才是千亿级、万亿级赛道里能走到最后的人。
蚂上创业营是由蚂蚁集团和小饭桌联合重磅推出的面向早期企业CEO的顶尖创业营, 致力于打造最前沿的国内新锐商业社群。 蚂上创业营以实战深度的课程体系为核心,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实际痛点问题,以提升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为导向,全面赋能CEO个人及企业发展。以创业营为链接纽带,辐射联动蚂蚁集团和小饭桌生态资源,分享国内一线商业新知,落地商业实干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