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台上突然呼吸停止,年轻医生马上做了一个所有人意外的动作
这是定焦大叔在手术室亲眼看到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头条上将近1800万人观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医生护士。故事里,手术医生的操作引起了一些同行的议论。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事件的经过。
手术台上患者突然停止呼吸,医生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心脏中心的王冲医生,做出了让所有人意外的举动。
“我第一反应就是 ,先给老太太建立她的呼吸, 马上对她进行了对口的人工呼吸。”
没有任何防护,摘下口罩就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这对于医生来说冒着极大的传染风险。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手术台上的患者是一位老年女性,房颤,要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比较常规,但对于老太太本人,有一个非常让医生担心的地方:她对某一类药物的敏感性很高。这种药物是用来镇静的,普通应用的时候,过度反应几乎很少发生。
术中药物必不可少,考虑到老太太的药物敏感度,医生谨慎使用了普通用量的1/3,但是,危险还是发生了。
医生手中还在操作器械,患者还躺在手术台上。监护仪上老太太的还是正常的状态,心率是房颤的心率,与平时的状态一样;触摸颈动脉,波动良好;但是她的呼吸,突然之间没了,一动不动。
而呼吸停止的危险情况,是由当时在操作台上,离患者最近的王冲大夫发现的。王冲大夫根据这几个迹象判断:患者是药物导致呼吸抑制。
我们都知道,手术室里急救设备非常完备,一旦发生患者呼吸停止,应急预案会马上激活,急救设备也都在触手可及之处。用来处理呼吸抑制的设备,叫简易呼吸器,俗称“皮球”。
手术室的急救车都摆在那里。而从跑到急救车前,把安全锁拽掉,打开,把球囊连上,再接上氧源, 开始出氧, 然后开始进行标准的按压呼吸。整个过程需要多久?
快一点的话,也大概需要10秒钟的时间。
就在抢救设备到位之前,王冲医生已经不顾一切地对患者进行了口对口的呼吸。一般来讲,考虑到互相的这种接触的问题,用手帕,或者是一些布料,覆盖在患者口上。
“因为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距离比较远,时间就是生命,先续上呼吸,通知了护士准备简易呼吸机,给下一步做准备。”
呼吸抑制时,患者大概只有50%左右的血氧饱合度。人工呼吸之后,患者血氧浓度很快上来了,大概升到了85%~90%,但还是不够理想。
随后赶到的吴航宇医生与王冲医生合力,给患者进行了有创的气管插管, 同时接上了呼吸机,进行有创的人工通气,这个时候效率大大提高,氧合达到了99%,而且患者的呼吸动作,由呼吸机来完成了。
呼吸机接管10分钟之后,患者恢复了自主呼吸,手术正常进行。
这其实也反映了医生训练的一个本能,就是把处置危险情况,特别是危重症的操作,变成一个肌肉记忆。
事后团队的医生们讨论,王冲医生这种做法还是有感染风险的,而且,第一对老人可能会有感染,第二对于王医生本人,也是一个风险。
目前患者已经出院回家,状态很好。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在头条上的讨论并没有结束。大多数网友对王冲医生的做法表示了赞同,但也有个别医生护士质疑,手术室既然有抢救设备,它就在手边,为什么一定要口对口人工呼吸?
他们的质疑没有问题。王冲医生确实可以抄起面罩来操作,可以按照教科书操作。但是,我在这里要讨论的是医生的第一反应。遇到突发事件,我们的第一反应,直接表现我们的内心。因为它来不及包装,来不及美颜。患者呼吸骤停,王冲医生摘下口罩俯身就口对口吹气,这就是他作为医生的第一反应。抢救患者,是他脑子里最要紧的事情,其它都排在第二位。一个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可能不会这么做,但这恰好是王冲这样一个年轻医生的赤子之心。
我们总说不忘初心。初心是什么?我认为就是王冲医生这样,把患者的安危放在第一位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