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球形

前言

前两文已经用大量证据证明大地球形概念中国自古就有,而且这个概念实源自中国,而非什么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后面文章将会论述)。

第一篇: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84974416888302#_0
第二篇: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90401561051415#_0

当然,必然有很多读者会对一些文献记录感到疑惑,更会有崇西者各种指摘歪曲,甚至是偷换概念。所以今特别列出一文对此进行解惑、答疑、驳斥、辟谣。

此文要求高中以上学力的逻辑及古文阅读理解力,如无请绕道。


答疑

温馨提示:

    1.阅读此文前,请务必阅读前两篇,以免产生误读和误解。

    2.内容非常大,未必都是大家感兴趣的内容,大家可以根据文中划分模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览阅


远古

1.或有人言:“一切原始民族最早出现的朴素直观宇宙图式无疑是天圆地方说。现代考古很多证据,比如玉琮、祭坛等,都指向‘天圆地方’是我国古代关于天地形状的一种认识。”

答:中华民族没有大地方形的认识观,其他民族,除非集体被洗脑,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反常识的认识观。

a.人类原始认识大地形态充其量就是大地圆形平面。在任何自然环境里,人类都不会产生大地方形的主观感觉,

b.只要认识到水往低处流,江河汇海,就一定不会有大地平面的观点。

c.中文“方”字,没有任何“平面”的意思。“天圆地方”怎么也指向不到大地平面。

前文书已经论证了“天圆地方”是一种抽象认识,是源自上圆下方的土圭,而后引申为哲学上的“阴阳配属”。是一种人类观察天文地理的抽象规律总结,而后赋予人文色彩。土圭在古代作用巨大!意义非凡又作用巨大的物事,人们赋予人文色彩/哲学形而上的思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由此引申为【天道】为圆,【地法】为方,是规律性的抽象归纳,而不是对天地形态的认识。

土圭因其有天文地理的测量重要作用,人们视其为与天地“沟通”的工具,将之作为祭祀之品就可以理解了。但是,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将木棒土砖来祭天地,实是难登大雅之堂。因而“天地通”的巫师(古代天文地理人文“百科全书”知识的持有者),以玉琮代之。玉琮外方内圆象天地规律,筒状象天地人沟通。

良渚文明19节碧玉玉琮:兽面纹符号化,近顶刻日月纹。现藏国家博物馆。

而祭坛,如距今5000年的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石筑祭坛、建平县牛河梁山文化遗址积石冢,又如距今40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45号墓的“南圆北方”,以及历代帝王们祭天地的“圜丘”和“方丘”……两种不同形态的祭坛,都是这种人文色彩的体现,而不是古代对天地形态的认识。

比如今天我们用铁锤标志代表工人,不代表我们认为工人都是拿铁锤的。实际上,拿铁锤工作的工人很少很少。又比如我们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代表我们认为我们民族是由黄河变出来的,只是用“母亲”来形容主体源发地所在而已,是抽象的形容,而非现实的论述。


周髀

1.    或许很多人可能就很不理解:“人类探索天地运行,必然是以所处地为参照物为中心出发的。《周髀》作为现存最早的天文地理专著,怎么可能把天的中心投射点放在离自己十三万五千里远的地方?”

答:首先,《周髀》是现存最早的天文地理专著,而不是中国实际最早的天文地理认识。前文说了,“天盖地平”这直观感受应该是人类对天地形态的原始认识,从这点出发探索的历史应该是比《周髀》更早的。当时也必然把自己所处的地方的天,作为天之中央。但这种认识恐怕更早于成书周朝的《周髀》,相关书籍没有流传下来而已。

其次,《周髀》是以所处地为标准参照,根据反复观察、土圭测量、数据分析、大量实践,及计算修正发展而来的“盖天学派”(比如周朝诸侯封地、建城选址等都需要土圭测算),其自成体系的逻辑,推演出天之中央不在周地上空,而在北天极,并不是奇怪的事。

因为中国学术传统之精神就是尊重事实,既然所处地是作为相对静止的参照物观察天体运行,那必然会发现天体整体是自东向西运行,犹如天体在围绕大地运转。同时也必然会发现天球北极之存在,必然发现北极星在非常长时间内都是几乎不动的。既然天体整体围绕极星周转,那么认为极星所在是天之中央就是非常正常了。

既然极星不在周地垂直的上空,那么周地上空自然就不是天之中央。而中国人心目中,天地位比地大,所以认为周地不在“地中”也会自然产生。

《周髀算经》赵序

2.或有人言:“《周髀》:‘周髀長八尺,句之損益,寸千里’,盖天及浑天皆通用‘影长一寸,地差千里’的公式,这公式是以平面大地为前提的,论述数据都是以大地平面计的”。

答:《周髀》成书于东周,在没有现代精确仪器测量下,“影长一寸,地差千里”,在东周就是最精确测量远距离方法的公式,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虽知大地有弧度,但对于东周当时实际统治面积的大地曲率来说,这种误差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实际应用中是可以完全忽略不计的。

在测量及计算天地中,《周髀》更多应用的是大地投影天幕法,即北天极为圆心,将大地的北极圈(北衡)、北回归线(内衡)、赤道(中衡)、南回归线(外衡)投射到天幕平面上。这样做的好处是,在当时条件下,最大程度精确化数据,便于历法的制定和调整岁差。

大地投影天幕法

当然,崇西者会说这些文字不是投影法,而是平天说,说《周髀》的天地模型是天空和大地平行。说这种话的人不是没看过《周髀》,就是故意忽略不利于他们观点的“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原文,《周髀》明确文字的天地模型!如此明显的自相矛盾,如何圆?

如果是预设立场而实在不愿意相信古人有那么高智慧,那么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成。

今天,我们面对广袤的宇宙,我们的天文学很多认识也是基于今天的科技、仪器的观察和数据而来。科技和仪器的局限性,造成我们今天很多时候一样接受显而易见又难以避免的误差,只要这些不影响我们的实际应用就可以。

同理,《周髀》也一样,当时的古人认为这种误差在实际应用可以忽略不计,自然就不加以处理。后来,随着国土面积的不断增大、科技水平的提高,对历法精确度需求的提升,浑天派应运而生,历朝历代都有所发展、有所数据的修正。比如圆周率的精准度,又比如唐朝僧一行组织领导了世界第一次大型天文地理大测量,北起内蒙古,南至越南十三处,因而测算子午线长度。正式否定了“影长一寸,地差千里”在超大区域测算的“公式”,用实际测量做基准。

北极中心投影地图

3.或有人言:“《周髀》:‘日照四旁。各十六萬七千里’。古人认为阳光辐射极限是16.7萬里,秋分到春分时,太阳离北极超过16.7萬里,所以认为北极半年极夜,这是误打误撞蒙出来的”。

答:此等阳光辐射极限论,欠缺最基本的逻辑。

请问,以天盖地盘说+阳光辐射极限论的逻辑,如何解释《周髀》说北极圈半径只有10.3万里?周地离北极中心只有13.5万里,太阳周行在北,何以冬天日照时间反而更短?这都是完全违背现实,和文献其他地方记载矛盾的。而且,太阳周行在北造成极昼,则中国的土圭投影必然在南,这严重不符合现实。 古人会那么弱智看不出这么浅显的矛盾吗?

如太阳周行在北,则土圭投影必然在南,这不符合现实

以天圆地平说+阳光辐射极限论的逻辑,太阳在夏至不沉于地下则周地无夜,沉于地下则极昼现象不可能产生!

那么浅显的逻辑矛盾,古人是不可能犯,只有一种解释:阳光辐射极限论系崇西者的想当然,是错误的,真实的古人认识并非如此。

地平说无法解释北极极昼现象

古人不是傻子,他们经过千百年的计算和观察,通过归纳演绎,尽可能契合这些数据与观察作出的模式,怎么可能会出现那么低级的反逻辑反现实的错误?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出在今人的傲慢与偏见,这造成他们对文献意义的严重偏差,甚至为杠而杠。为了解释他们想当然的“古人认识”,随意切换概念和标准,完全不顾逻辑与事实。

崇西者既然要一力否定中国自古就有地球概念,就很难不会双标和牵强附会,无视不利于他们的证据,甚至是歪曲证据。上面图文就已经驳斥了他们的逻辑谬误。

古代因条件限制,书文皆言简意赅。所以不能望文生义,更不能不上下文联系而断章取义。细读《周脾》文字,所谓十六万七千里,明明是指日照可覆盖大地的面积半径!依据《周髀》的数据,这基本就是地球一半的地表面积!

4.或有人言:“古书相关专业论述明言‘天圓如張盖,地方如棋局’啊,棋局不就是平的吗?”。

答: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查证即可。

“天圆地方”指阴阳之配,非指天地之形,前文已有论证。

“天圓如張盖,地方如棋局”之论,并非《周髀》之言。现存文献观之,当始于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周髀家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但这书聚类百家文字,标注出处。偏偏这里就没写出处。其后的唐朝官方修史《隋书》、《晋书》,唐臣李籍撰《周髀音义》等皆几乎原文照抄此段。明书“周髀家云”,集体又都不写出处,咄咄怪事。上下文观之,众书明显是对此言不以为然,是不认同此话的。

细读文字,该说错解《周髀》之论可知。或是当时确实有打着《周髀》旗号的学术骗子,或是盖天派出了不学无术之人,又或是浑天派对盖天派的误解/攻讦嘲笑,具体什么回事,不得而知。不过,无论哪种,涉及盖天派的专著未有如此记载。在浑天派绝对主流的唐朝,这种“有人说”、“他们说”的错误文字,明显是不能作为盖天派,乃至中国认为大地是方形平面的依据。

真一定要说“天圓如張盖,地方如棋局”就是中国古天文学说的,那么与其牵强附会说是天地模型,还不如说这是绘图模型,而且这还是有实物证据。

天圓如張盖,地方如棋局 绘图说


浑天

1.或有人言:“浑天家言天体如弹丸,其势斜倚,说的就是北天极斜倒在在中国北面,这怎么就是地球概念?这不正正说明浑天派说大地平面观吗?”

答:逻辑:浑天派大多数是赤道坐标系的,这话也没看出来啊,这就说明浑天派不是赤道坐标系吗?答案显然是不能的。古文阅读要见文知意,要上下文联系。

这话明显说的是:在地平坐标系观察时,要知道天球概念,并要知道地平坐标系和赤道坐标是有夹角的。这明摆着是地平坐标系观察,天文学常识基础啊!怎么到崇西者嘴里就成了浑天派是地平观证据了?观察坐标系=天地形态认识?如此天文“认识”与“逻辑”,难以理解。

浑天地平坐标系 示意图

2.或有人言“张衡《浑仪注》曰:‘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这里说‘天表里有水’、‘载水而浮’,是说明古人认为天球里一半是水,大地被四周的水托着浮在天球中间。根本就不是大地球形的意思,更没有明确大地如鸡子黄般是个球形的意思”。

今人错误解读古文制作的示意图

答:这是一个古文阅读理解严重且低级错误的典范。

a.明言“地如鸡子中黄”,何来地体形态不明确之意?

b.“天表里有水”怎么可能理解成水灌天球一半?这完全是胡说八道。这是说天上有银河!今天所见张衡之论,主要是《开元占经》摘录,该书卷一开头就是张衡的《灵宪》和《浑仪注》全文。

《灵宪》:“至大者莫如天,至厚者莫若地,至质者曰地而已。至多莫若水,水精为汉,汉周于天而无列焉”。这里的“汉”就是银河!

“汉”,天河也。【爾雅·釋天】箕斗之閒,漢津也。【史記·天官書】漢者,亦金之散氣。【揚泉·物理論】漢,水之精也。【詩·大雅】倬彼雲漢。

张衡现存两文文字不多,通读一遍即可轻易发现“天表里有水”的真义,何为“汉周于天”?高中学力以上的古文阅读能力都不会理解错。

c.只要理解错“天表里有水”,就很难不理解错“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崇西者莫不是以此为依据说这里的意思是大地浮在水上的意思。

这里主语是“天地”,而非“地”,而且明言“各”。指天地都是乘气载水浮立于虚空之中,天载银河,地载江海。而不是银河托着天,大海浮着地。这是高中学力以上都不会理解错的古文啊。

4.或有人言:“张衡《灵宪》云:‘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其径当天周七百三十六分之一,地广二百四十三分之一’。这说明了古人认为的天球周长和大地直径,其比是圆周率,证明了天地直径是相等的,也证明了浑天派就没有认为大地是球形的,只有圆形平面才能解释”。

答:古文阅读要上下文联系方能明其意。一边说古人认为大地四周都是海水,一边说古人认为大地和天球直径相等,逻辑要吗?

张衡《浑仪注》曰:“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如果说大地和天球直径相等,为何不写“犹壳之裹白”?

这里讲的是肉眼日月大小,和肉眼天球、大地的比例。因为浑天派认为天有九重,日月星辰各依其道运行,是故并不知其大小。因而论及日月大小及其径,是指其肉眼直观的大小,并以当时条件最佳的肉眼天地。是用肉眼日月直径比天周和大地的肉眼直径,是肉眼的大小比例叙述,并不是以浑天派的天地模型来测量日月大小。

5.或有人言:张衡《灵宪》:“八极地维,径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极,则地之深亦如之”不正是指大地是平的,天和地的距离只是大地横径的一半吗?如果浑天派认为大地球形,怎么会这么说?

答:呵呵,恰恰浑天派认为大地不是平面才会那么说啊。按崇西者的说法,张衡认为天地直径是相等,天是球形,大地平面。那么必然大地与天接壤的地方,天地距离为0,地中的天地距离最高,张衡没事找事说什么天地距离?各地都不等啊!就算不接壤,只要是大地平面,面对弧形的天,如何做到各地天地距离相等?这是初中生都懂的基本逻辑啊。

真不知道崇西者的头里装的是什么

事实上,古人并没有崇西者那么蠢。

后文“地之深亦如之”,又如何解释?按照崇西者的想当然浑天天地观,天球下半部都是土地,天球下半的天体都磨着地在地下活动吗?如何解释地居天中,地之下还是天,并大气承之悬空的浑天认识?如何解释大地的深度在天地接壤处也是0?

“天圆地平”示意图

今天的认识:欧亚大陆横径1万公里左右,大气层为1000公里以上。张衡之数据当然并不对(利玛窦说的各个天文数据,也是一堆差距巨大的错误),就当时的测量方法和条件,这个样的数据错误无可厚非。问题是在于古人对天地形态认识的逻辑上,并不是今天崇西者的那般想当然。

前文有论,古文简洁,要明义需要上下文联系。

仅存的张衡之论,只有大地球形才可以完全契合其所言:陆地八极,四海围之,此当知陆地小而海大。大地载水而浮于太空,含海如球。天虽九重,但因大地球形,所以天和大地各个地方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天与地的距离是陆地横径的一半(数据不对),这和大地各个地方的深度也是一样的,因为大地是球形的。

6.或有人言:“浑天学派的王蕃说:“天体圆如弹丸,地处天之半,而阳城为中”。说的就是阳城为地中,这只能是地平说概念,大地球形说不能解释”。

答:前文有介绍,浑天派实是继承盖天派创新发展而来。这是三国东吴·王蕃以浑天派混合周朝盖天派之言。“地处天之半”是浑天之言,指大地悬于太空之中。“地中在阳城”则是承继盖天之言。“周地盖天”就是以周地阳城为中心的地平坐标系,东周首都洛阳北郊的阳城为观察参照标准地、作为相对静止处的标准地,观察天穹运转的日月星辰,以此名之“地中”也不可。

而这个“地中”偏偏又是可以同纬度的多个地方,《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乃建王国焉”。日至之影尺有五寸,在中国可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大片地带。周礼要求(建议)天子及诸侯国国都都定在阳城同纬度的地方,而且都名为“地中”。这究竟是指大地中心,还是指人为定下的参照标准“中心”,一目了然啊。

地中,什么时候是指国家中心,什么时候是指参照观察地,什么时候是指大地中心,要上下文联系,才能明文知意。望文生义只会贻笑大方。参照标准地是人为确定的标准,是方便研究而定下的标准。这和今天以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所在经线,作为“0°经线”一样,而不是说地球在此处天然分成东西两大半球。是人定,而非天然。

(芋头按:说实话,这问题,理吧,就要承受这种低级问题的智商侮辱;不理吧,看着所谓的“专业人士”如此三人成虎、黑白颠倒、惑害众生,又于心不忍,甚是无奈)

╮(╯▽╰)╭

其实只要细读原文 ,专业一点就考证版本差异,是能非常轻松发现崇西者的胡说八道的。王蕃所言是注释刘洪《乾象历》一段数据的文字,说明该数据是以地平坐标系,以阳城作为参考标准地得出的,并且明确指出太阳在天空中间时(中午12点)定土圭侧影标准地——“日邪射阳城,为天径之半也”。如果说这是地平阳城中心论,何以太阳是“斜射”?现存古代天文学专著中最早记录该文字的是唐·李淳风《乙巳占·卷一·天数第二》:“日邪射阳城,为天径之半也。天体圆如弹圆,故地处天之半,而阳城居其中”。别处非天文专著的记录,在此句最后一顿文字为“而阳城为中”,那么意思就非常明白了。版本学的差异对比,就可轻易消除误解和歧义。王蕃的意思是:(相关数据采用地平坐标系)天球在表,大地悬于天球中心,(地平坐标系中心,参照标准地是)当太阳正午时斜射阳城中投影最短的地方。这根本就不是论述天地形态。

“夏侯灶墓圭表”复制品(安徽博物院)

7.或有人言:“张衡《浑仪注》:‘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覆地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这就是把天球分成地上半球和地下半球,那么地本身就只能是一个圆形平面了。如果是大地球形认识,那么就不会认为环形排列的二十八星宿,任何时候都只有一半可见”

答:这是一个非常有迷惑性又低级可笑的言论,如果说非专业人士的想当然或者被忽悠,我们可以原谅和理解。但是这种言论却真实发生在我国现代天文学界某些人身上,对此本人觉得实在难以理解。

浑天该处数据是采用洛阳为中心、为参照标准地,以地平坐标系得出来的。洛阳地处南北高中间凹的槽形盆地中,大地的拱形也不能让此处的人看到低于视平线以下的星空。就算是在一望无际的河南平原,以地球的拱形程度,渺小的人类也一样看不到视平线以下的星空。哪怕你应用天文望远镜,除非是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天文台加能望穿山雾的“瞳术”外挂,否则一样白搭。

所以,当时浑天派就是老老实实写下事实,就是最多只能看到一半的天球,只能看到一半的二十八星宿。这是以地平坐标系观察到的事实记录,没有任何问题。

就算是身高百层高楼的凹凸曼,看到的太空也不会因为视夹角多出多少,更不要说人类了

试想一下,我们会因为地球是圆的,而说蚂蚁看到的天球多过一半吗?不会。同样的,对于地球来说,人类的体积和蚂蚁没有什么区别,人类在平地根本不会因为地面拱形而看到超过一半的天球。

这里,我们还没说远处高山、建筑、树木对地平线观察的阻挡影响、轮廓辨识视力距离的影响呢。以上都是常识的东西啊,初中生都能知道啊。所以说,只要不是妄顾事实的预设立场、强行辩驳,是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的。

8.或有人言:“浑天仪器都以‘地平方位’规环表示地体顶表面,而地体顶表而把天壳分成上下两半球,中心(地心)位于天壳球心”。

答:古人通过千百年观察认识到周天星宿的方位,也观察到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最多只可以观察到一半的天球。采用天文学中最基础的地平观察坐标系作数据记录,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虽然浑天派很多时候采用的是赤道坐标系,但很多也是以地平坐标系收集数据,再进行分析推演的)。因而浑仪以地平环表示参照标准地的水平面,把天壳分成上下两半球,没有一点问题。因为这是以地平坐标系来观察和收集数据的仪器,而不是用来表明天地形态。

圆仪·“栻盘架”赤道式天文观测仪·应用示意图

在古代,不定下地平坐标,不定下参照标准地的水平面(崇西者所谓的“地体顶表面”),根本就不能准确定下星宿的天空位置与位移变化。比如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的圆仪,是一款“栻盘架”赤道式天文观测仪,是浑仪的始祖。底座为地平水平面(否则观察到的星宿位移数据全部都是错误的),盘面倾角32.63°(出土地阜阳双古堆32.89度,长安、洛阳不适用哦)作赤道坐标系观察星宿,标记数据。

后来的浑天仪则是由此演变而成:底座地平水平面变成地平环,上刻干支八卦表示方向,内面刻分野,环内有水渠,用来固定水准,保证水平面;倾角面上的星盘转变为赤道环,赤道环内刻时辰刻度;指针变为望筒;子午环定南北方向……是观察并模拟天体运行的仪器,根本就不是拿来标识大地形态的。

古代天文学家要特地把观察天体的浑仪地平环做成地球的模样来证明地如鸡子黄?呵呵…所以说,将浑仪地平环作为浑天派认为大地是平面的依据,是忽悠外行、十分可笑的无知之谈。

9.或有人言:“南宋淳祐七年所刻的苏州天文圖石碑写着:‘天体圆,地体方。天包地,地依天’。作者为南宋天文地理学家黄裳。这不正是天文专业人士说大地方形吗?”

答:该石碑之《天文图》确实为黄裳依据北宋元丰年间观测结果所作,但石碑图下之文字则非是黄裳所写。这是著名教育家王致远在苏州任提刑时,将黄裳所绘制的《天文图》镌刻为石碑,并为之提书文字,刻于碑中的,而王致远实非天文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论及专业问题,误解、认识有错很正常。

南宋天文图石刻(现藏 苏州碑刻博物馆)

10.或有人言:“僧一行说:‘诚以为盖天耶?则南方之度渐窄;果以为浑天耶?则北方之极浸髙’就是说明浑天派没有地球概念”

答:崇西者的望文生义和想当然,对不明就里的大众很有迷惑性。其实,只要稍微考证一下,就很容易发现他们的伎俩。

首先,僧一行之前就点出这话的语言背景“原古人所以步圭影之意,将以节宣和气,转相物宜,不在于辰次之周径。其所以重历数之意,将欲恭授人时,钦若乾象,不在于浑、盖之是非”。古人研究天象主要是拿来定历法节气指导农事的,而不是看十二辰次在天之周径大小。

跟着明言“视听之所不及,则君子当阙疑而不议”,就是否定当时浑天和盖天的纷争(主要是天地模式的纷争)。他认为天地太大了,当时是无法求证是非的,所以见解不同当存而不争,以各自有效的方法,做出天文学的应用贡献。

最后,僧一行更是不惜以偏概全,指出两家各自盲目应用标准的错误,来说明各自内在的问题,还说“浑、盖之家尽智毕议,未能有以通其说也”(这话其实是错误的),各打五十大板,希望以此平息纷争。

比如浑天派盲目应用张衡《浑仪注》“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为标准,不顾该数据是以洛阳为参照标准地的,盲目应用就会违背“纬度越高,极星出地角度越高”的事实。所以僧一行说“果以为浑天耶?则北方之极浸髙”。

比如盖天派盲目应用《周髀》“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小寒丈二尺五寸……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为标准,不顾该数据是以阳城为参照标准地,盲目应用就会违背“纬度越低,日晷越短”,投影在圭表的度数越小的事实。所以僧一行说“诚以为盖天耶?则南方之度渐窄”。

留意,“窄”在古代是指横的距离小,而不是现代语言中可以用来指的纵向角度小。在古代,纵向角度只会用“高低”或者“大小”表示,不会用宽窄来表示。即僧一行该言并非指极星出地角,所以认为僧一行是地平论的人,高中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应该是不合格的。

“诚以为盖天耶?则南方之度渐窄;果以为浑天耶?则北方之极浸髙”一句,是指双方不顾地域的数据盲目应用,明言“阙疑而不议”,根本就不是否定盖天和浑天的天地模式。

圭表:南方之度渐窄


今天

1.或有人言:“中国古代所有的地图、测量、航海等地球科学相关技术,统统是以‘大地是平的’这一基本假设来出发的,别说地球是球形了,连拱形也不会考虑。所以中国古代就是认为大地表面基本是平的”

答:前文有论,无论是盖天派还是浑天派都不认为大地是平面,盖天认为大地如“覆盘”,浑天派认为大地如“鸡子黄”,都知道大地是有曲面的。但是在实际应用里,以当时中国的幅员面积、技术力量,大地的曲率造成的误差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那自然就不加以处理,没有任何问题。

今天,现代局部地形测量时,也经常略去大地曲率的计算,因为误差影响不大,没有必要。

今天,我们没有将“平原”称为“曲原”,不代表我们不知道大地有曲率,不知道地球形态。

而且,如果按照崇西者想当然的地平观,浑天及盖天相关论述和数据都会出现浅显而易见的矛盾,无法对应,完全不合理

实际上,当中国面积越来越大时,不考虑曲率,在全国范围内就很容易出现误差,如果涉及海外则更是如此。所以才有僧一行的全国地理大测量,所以郑和下西洋后,画出了后来被利玛窦剽窃的《坤舆万国全图》原图:

  • 提供详细的“九重天图”——实出自屈原《楚辞·天问》“圜则九重”。

  • 总论云:“有谓地为方者,乃语其定而不移之性,非语其形体也”。——实出自东吴·赵爽注《周髀》文:“地靜爲方其數偶。此配隂陽之義,非實天地之體也

  • 总论云:“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球,居天球之中,诚如鸡子,黄在青内”——实出自东汉·张衡《浑仪注》:“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 《论地球比九重天之星远且大几何》量度宇宙中星体距离及和地径大小比、解说日月蚀问题等——实是抄袭《开元占经》、《灵宪》等书。

  • 直到利玛窦时期,除了中国,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船队拥有描绘世界地图的航海力量。

  • 中国区域及今天知道的郑和下西洋路线,在地图描绘最为精确仔细。

  • 地图多处标识采用明初地名,而非万历时的命名。

  • 地图最不详细、不准确最严重处恰恰就是利玛窦所在的欧洲。

  • 地图画有当时欧洲还没有发现的南极洲。

  • 当时欧洲对美洲太平洋西海岸轮廓并不清晰,而地图很清晰准确。

  • 当是欧洲没有一副能堪比《坤舆万国全图》的地图

2.或有人言“1962年唐如川发表《张衡等浑天家的天圆地平说》,完整分析历代浑天学说,指出张衡等人认为地在天球内浮于水上,表面是平的。1984年第二届全国地学史学术讨论会,在海量的证据面前,学术界终于统一意见:中国明代以前没有地球这个概念”

答:其论细究,根本就是预设立场的歪曲阅读,按其各个观点,合在一起都是前后矛盾的“地平观”,根本就不是古人的意思。无非是想唬大众本看过相关文献而已。

当然,有的学者则是从小接受西方地理教育,而古文献考证及古文水平,实非其所长。其过往受教育影响其对文献的考证和解读,误读误解在所难免,可以理解。

至于所谓的学术界统一意见云云,都是自己给自己喊的口号而已。上文多处已经揭示,只要对中文,特别是古文,具有基本阅读能力的,一般都不会弄错。

(未完,持续)


《大地球形——天圆地方真相及中西认识辩伪》未完,

下篇将是“答疑·西洋、辨伪、辟谣篇”部分。是证据、智力和逻辑的全方位碾压哦。

敬请静候后文。


因为芋头出品,都是经过细致查证和周密思考的成品,所以经常滞后热点。

码字不易,本文我用了大量业余时间查证和思考。

如觉得好,请扩散周知。

打赏与否,悉君之便,反正近十年数十篇文章也就百来圆打赏,哈哈

允悲~捂脸~

欢迎转载!但做人不要方舟子,无论科普与否,转载标明出处是基本学术道德。


参考文献

《“天圆地方”观探源》 王胜利  CNKI:SUN:JHLT.0.2003-11-020

"天圆地方观与传统造物设计" .许边疆.肇庆学院学报 034.003(2013):49-53.

陈瑞平. "中国古代的多种大地形态观——兼论中国古代有无大地球形观."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5(1991):50-54.

(0)

相关推荐

  • 观自在O的主页

    @壶丘子:教科书说:古人不懂科学,质朴的思想以为天圆地方. 真的是这样么? 道教<灵宝经>:天地之形,其状如卵.六合之内,其圆如毬. <真源>记载:天地之形,其状如卵,六合之内 ...

  • 小古文阅读百篇 传说寓言篇5.盘古开天地(练习与答案)

    盘古开天地 <三王历纪> 天地浑沌①如鸡子②,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③为天,阴浊④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 ...

  • 语文《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

    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在昆仑山开天辟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语文<盘古开天地>课文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 ...

  • 《黄帝内经》自然观浅议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中医奠基之作,不但富含医学知识,还综合了古代宇宙天文.历法.地理.气象.物候学等知识,这些自然科学知识反映了<内经>对大自然的看 ...

  • 天之养地,地之养人,人之养命

    按我的感受来说,天之养地,地之养人,人之养命 天之养地,观察自然界举例子比如四时春夏秋冬,随着太阳的变化,大地受天阳而生长收藏,不是一味的去生长,让大地有休息的时间,第二年还可以继续生长万物,叠叠不休 ...

  • 六壬天盘十二宫与天相关系

    六壬本來就是以天盤﹝周天十二宮﹞加地盤﹝地平十二方﹞,再以「太陽」當作天地兩盤「內外對準」的「標記」.因此,起六壬課,古人多以『真時』起課,其原因即在於此.今人不明月將加時在天文上的真正意義,多以「抽 ...

  • 瑜伽练习中怎样把脚趾大大地分开?

    但是分开脚趾这件事儿可能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容易.大多数时间我们都过于努力去分开脚趾,而且这个"分开"脚趾的运动都发生在脚面,这就导致脚面的肌肉很硬, 跖骨也突出出来 .而且我们会过 ...

  • 张长兴‖感恩激情滚滚来—《大地恩情》序言

    感恩激情滚滚来 --<大地恩情>序言 文/张长兴   我的老乡.族兄.宁中学长.军垦农场"老九"战友.曾同饮西江水的文友张烱尧老处长,继去年夏由我主编的文集<我的 ...

  • 精准拟声描述大地鹰王摩托车出现的全车异响,附解决办法!

    作者:摩男一世 自从买回DD250E-9A,除了欣喜之余,总是被车上这样那样的异响搞得心情郁闷.期间针对每一种异响都用过多种方法去尝试解决.有一次就成功解决的,也有反复搞,反复折腾到崩溃才解决的.现在 ...

  • 夜读 | 他是抗战中八路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两千多平方公里大地为他更名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十余年如一日,永远集中了自己的全副精力于工作.就在日夜不断的战斗与行动中,就在几天几夜不合眼的疲劳中,他从来没有表现过倦怠.疏忽.放任与暴躁.他不断地解决问题,起草命 ...

  • 入土为安,大地是生命最好的归宿。

    入土为安,大地是生命最好的归宿.不知道倡导火葬的初衷是什么?不仅污染环境,还让逝者遭受一次酷刑,极不人道.我觉得把传统的土葬改良一下,便可以利国利民. 首先,必须深埋.以三米为底线.太浅容易散发气味, ...

  • 现场|大地的塑造:许江、施慧、王澍、陆文宇、周武、陈汉“五坊”创作首次集中亮相

    5月8日下午,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共滨江区委宣传部主办,最葵园艺术中心承办的"大地的塑造--最葵园五坊艺术展"开幕. "大地的塑造"展是最 ...

  • 杨采钰简直是法式穿搭代表,奶奶开衫配半身裙,大地色就是高级

    杨采钰是时尚圈之中的一股清流,她的搭配总是低调之中不乏高级感,而且妆容和发型都非常的简约.杨采钰简直是法式穿搭代表,奶奶开衫配半身裙,大地色就是高级!这一次的杨采钰选择这件棕色针织衫搭配了碎花半身裙, ...

  • 春分点亮斑斓大地 作者:范美【现代诗】

    春分点亮斑斓大地 文丨范美 春分时节 风和日丽 天地间生机勃勃 俗话说 春分麦起身 一刻值千金 一场春雨一场暖 春雨过后忙耕田 田间机器隆隆 男女修葺田埂 渠道水潺潺 润土麦青青 温和的气候 充沛的雨 ...

  • 夜读|他是抗战中八路军牺牲的最高将领,两千多平方公里大地为他更名

    "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十余年如一日,永远集中了自己的全副精力于工作.就在日夜不断的战斗与行动中,就在几天几夜不合眼的疲劳中,他从来没有表现过倦怠.疏忽.放任与暴躁.他不断地解决问题,起草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