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七步诗》:课本竟然把“燃”写成“然”?

今天上网,偶然看到网友在讨论儿童图书(也可能是教材)中曹植《七步诗》,讨论重点主要有二:第一,为什么这首诗和我们小时候读的七言四句有很大差别;第二,为什么“萁在釜下然”一句中,“燃烧”的“燃”为什么写作“然”。

我们今天暂且不谈第一个问题,来简单说说第二个问题,“燃”为什么写作“然”?

网友第一种观点:是不是错别字?

我们现代汉语在写“燃烧”的“燃”绝对不会写作“然”,因此会有网友认为是错别字,但《七步诗》不是现代诗,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标准来解读。

第二种观点:“燃”写作“然”是通假字。

我们中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了很多通假字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等等。所谓通假字,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假借字只是使用文字过程中临时一借。

这里“燃”写作“然”并不是通假,“然”和“燃”是一组古今字,换句话说,“然”是“燃”的古字。“然”是“燃”更早期的写法,两者是一脉相承的,不存在使用之时临时借用的问题,因此不是通假。

然,篆书如下图,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然,烧也。从火肰声。”可见,“然”是一个形声字,声旁是“肰”,形旁是灬,灬,就是火部,如果再加一个“火”部,其实是重复的。

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为“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观鱼”题字时,“鱼”(繁体作“魚”)只写三点,认为鱼不应在火中。

“然”之所以后来写作“燃”,是因为,“然”这个字被借走表示别的含义,于是在表示“燃烧”这个含义时,在原字基础上,再加一个火部,以示区别,而写作“燃”,这就是从古字“然”到今字“燃”的演变过程,因此它们是一组古今字。

我们可以再举两个例子:

“莫”和“暮”是一组古今字,“莫”篆书如下图,从茻从日。屮为草,一草为屮,二草为艸(艹),三草为芔(卉),四草为茻,茻就是“草莽”之“莽”。日落群草之间,就是“日暮”之义。但后来“莫”被接走表示其他含义,于是在表示“日暮”这个含义时,再加一个“日”以示区别。

“自”和“鼻”是一组古今字,“自”就是鼻子的象形字,但后来“自”被借走表示其他含义,在表示“鼻子”这个含义时,再加一个声旁“畀”,以示区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