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文化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现象。

莆田和仙游本来并非一地,而是两个同级的县,被夹在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区和以福州为代表的闽东文化区之间,强文化区会对弱文化区产生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然而夹缝之中的莆田和仙游却孕育了自己独特的莆仙文化。

原是得追溯到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由于莆仙地区山高林深,海阔港狭,战略地位重要;但同时虎患横行,病疫肆虐,人口稀少,必须加以军事管制。于是,原属泉州府太平军管辖的莆仙二县另设一个独立的兴化军管辖,就此开始,莆仙地区开始独立建制。

宋代军级行政单位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是军队管辖,必定限制人口流动、商业往来等社会迁徙行为,久而久之,便生发出了我们自己的莆仙文化。而“兴化”也自此成为莆仙地区的代称。

另外,莆田和仙游本来都是县,因为太小,历史上长期归属于泉州或福州地区,没有定数,名字也是换来换去,兴化府、兴化路等等。明洪武二年(1369年),裁撤兴化路设兴化府,算是一个比较正规的建制,后清沿明制,民国也没有大改。

1949年建国后,莆仙地区算是变动较大。先是归属于晋江专区(今泉州),而后又和闽清、永泰、福清、长乐、平潭5县组成一个所谓“莆田地区”。1983年国务院裁撤莆田地区,允许莆田独立建市(莆田比仙游大),辖仙游县,并辟出城厢、涵江、秀屿、荔城四区。

自此,莆田市正式出现,但由于历史原因(历史上仙游和莆田平级),国家亦允许仙游县作为独立县制存在,所以仙游县地区的身份证或政府称呼方面一般写作:福建省仙游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