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为仁之方——忠、恕

孔子论君子为仁之方——忠、恕

仁爱之道怎样才能实行?这是孔门师徒反复探讨的一个问题。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这个从始至终贯穿于孔学的“道”是什么呢?学生曾参的理解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这虽然不能涵盖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全部思想,但却抓住了“为仁之方”这个道德实践的要害。

“忠”和“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就是为人谋事要真心真意,全心全意。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想要立得住,有所作为,也要帮助别人立得住,有所作为;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它所强调的是真诚待人的精神。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就是强调为仁的方法在于从自己做起,从眼下看得见的具体事例一步一步做起。把孔子学说概括为“忠恕”二字的曾参,这样总结他的内省体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他把为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作为日日自我反省的第一件大事。忠,还体现在“事君”上。孔子说:“孝慈则忠”(《论语·为政》),就是认为只有懂得以孝事亲,才能懂得以忠事君。但孔子强调的君臣关系,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如同“父慈子孝”一样,“君礼臣忠”也是对应的,相互的。这与后世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完全不同。

恕,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学生子贡请教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呢?孔子说:这就是“恕”字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恕”,并不是无原则地妥协、退让、宽容、原谅。它强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尊重他人的精神。只要把别人当人看,把别人放在心上,人人都可以做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孔子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他认为,仁就在自己身边,“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在1993年通过的《全球伦理宣言》中,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界定为“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的“终极的、绝对的标准”。现在,这八个字作为一条标语,挂在了联合国大厅里。

“忠恕”之道指明了人类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基本道德准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它对于培育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的新风尚,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它对于以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精神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以相互合作、普惠共赢的精神推进经济全球化,以相互借鉴、求同存异的精神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忠恕”之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把天地视为父母,把人民视为兄弟,把万物视为朋友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思想。它对于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