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政:内部分工一体化从打造功能性团队开始

这是包子堂与您相识的第2585

前 言

古人说,天地君亲师。每个人一生中有三个引路人:第一个引路人是父母亲,第二个引路人是老师,第三个引路人是上司或老板。经过三个引路人可以成才了。要想出道,就要见天见地见人,道法自然,走向实践。

企业管理注重的是实践,光学不练不行。只学理论,不从事实践,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只从事实践,不学理论,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任何学习都应该有最终的落脚点和目的性。这叫学以致用。否则就会失去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同时,企业的实践必须在理论的框架下进行。企业的经理人员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共同构建有关企业的事业理论和概念体系。

管理已经成为每一个职业人尤其是经理人员的基本素养,成为每一个企业不可或缺的职能。

价值创造流程与管理系统
内部分工一体化从打造功能性团队开始

很多创业型的公司,以为只有二三十号人,不需要规章制度和流程,不需要规程,一眼都能看到底,一眼就能看透每一个人,这是一个误会。

创业型的公司,往往人才匮乏,希望吸纳更多的优秀型人才,或者复合型人才,来提高企业价值创造能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奢望。

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要素上,寄托在人才的引进上,而要把希望寄托在系统上,寄托在人力资源的有效应用上。就像亨利·福特那样,依靠现有的普通人员,建立强大的系统,提高系统化的价值创造能力,提高分工一体化的做贡献能力,依靠系统去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创造更大的价值。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开篇问到,人吃猪肉,为什么不会变成猪。答案就是一个,人已经自成体系,能够以我为主,兼蓄并收,博采众长。没有系统,优秀的人才是发挥不出作用的。很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离开外资公司的系统,就变成了高素质的普通人。

建系统,首先是专业化的分工。比如,把营销和销售分开来,把推广和销售分开来,以及把各种事情,按照专业化原则细分开来。让每一个人去管一件小事情,只做有限的一件小事情,或活动,或作业。然后再组成功能型的团队,就能提高一个环节的价值创造能力。

这也符合德鲁克的思想,企业能够吸引的人,绝大部分是普通人。大拿、大腕、大V、大咖,通常不会为企业所用。那些高端人才,通常属于社会资源,服务于几个公司或单位,否则一个公司养不起,也使唤不动。企业的真正力量,在分工与组织的手段,让平凡的人在一起,干出不平凡的事业来。

在专业化分工之后,就要把他们变成一个整体,哪怕这个整体是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一个环节,是三五人一个团队,也要给每个人的工作界定清楚责任边界,让他们的工作衔接起来。自然而然就形成流程,形成一段企业价值创造的流程,中间少不了的是制度规范。

这跟我们头脑中的流程建设和业务流程再造,不是一回事。我们头脑中的流程建设,是那些西方公司灌输给我们的,比如,高大上的套装软件。这是西方专家学者脑子里的产物,是依据西方先进公司的样板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是西方公司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达到的水平,包括他们员工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化程度,不是我们所能够企及的。

就像华为现在达到的这种分工一体化的水准,绝大部分中国企业是学不会的,甚至是看不懂的。这里有一个路径依赖,有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就像动物的进化一样,这些西方的企业已经在进化树上达到了顶端。

我们可以听取杰克·韦尔奇的演讲,听的人很爽,侃的人也很爽。然而,究竟我们怎样才能成为美国通用公司(GE)呢?怎样才能达到他们的分工一体化水准呢?不得而知。问问杰克·韦尔奇,他也不知道,也讲不清楚。这是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不可能成为短暂演讲的话题。他只能告诉你,GE公司的一项战略决策,可以在48小时内,转化为24万人的行动。

我们如果想在现有的分工一体化水平上,移植他们的系统,无疑是自讨苦吃。何况西方人的专业化水平很高,职业化程度也很高,事情更是这样。

据说,这和西方人的分析性思维,以及社会契约的精神,有很大关系。如果这个说法是对的,是中肯的,那么我们更应该冷静一下,不要盲目追赶,老老实实地发育价值创造流程,培育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

就拿ERP套装软件来说,我们吃足了苦头。根本原因是我们忽略了分工一体化的培育,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的构建,忽略了“社会/心理”产业上的一体化关系。而把企业价值创造流程,简单理解为“技术/经济”层面上的一体化关系。

我们要回到事实层面上,回到事情开始的地方,把事业的基础,聚焦在企业内部价值创造流程上,聚焦在企业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的培育上。这在知识劳动为主体的企业中,尤为重要。

像一个创业型的公司一样,从打造一个功能型的团队开始,构建团队内部的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及其规范与程序。从实践经验来看,这样的功能型团队,可以从销售端开始,可以从商务活动领域着手。如同质量管理方式方法那样,按照目标客户群的要求,先构建一个功能性团队,逐渐向后端延伸,形成由一个一个功能型团队,首尾相连,构建起一条价值创造流程。

当年华为的销售前端,在客户的界面上,是一个一个的办事处,每一个人各自为战,办事处主任,也就是一个大销售业务员。

后来改了,以办事处为单位,组建功能型团队,形成群狼战术,提高拓展市场的能力。只要我们遵循“现实见利见效,未来具有战略意义”的原则,就能走得久,走得远,最终培育出企业的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

需要改变的只是办事处主任的行为,使之成为团队建设的组织者。按照德鲁克的思想,办事处主任的职责是深入的思考,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充分利用公司及相关部门的资源、条件和关系,持续为顾客做贡献,培育办事处为顾客做贡献的能力。

办事处主任作为价值链的培育者和组织者,要有意识地明确每一个人的专业知识领域发展方向,不断提升团队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逐渐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分工,包括工作内涵和责任边界,形成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

商务活动领域的其它专业职能部门,要响应销售前端的功能性团队需求,成为支持性的部门,支持并强化销售功能性团队为顾客做贡献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办事处主任或经理人员,重点是打造功能型的团队,打通与后台支持系统或部门的联系。从过去业务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销售业绩导向,转向“为顾客做贡献”的功能团队建设导向。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让每一个销售业务员,参与到管理职能的建设之中去,成为企业管理职能的一名担当者。按照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说的,知识工作者或销售业务员,也是一名管理者,一名管理职能的担当者。

他们每天做的事,不仅要思考如何为顾客做贡献。如何应用公司和事务所的资源、关系和条件,为顾客做贡献,并在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行动方案,而且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改进方案。在华为,这个周期大概是一周,每周总结一次,形成报告,充实到经验数据库之中去,支撑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中各个环节的运作能力。

管理职能伴随着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的建立而建立。它的价值和作用在于促进更多的人,愿意按照价值创造流程的要求,为他职务、他部门和顾客做贡献,包括依靠价值链及其经验数据库和人才库,提升为他人做贡献的能力。

管理者的作用是,使系统有效率。管理者不是在分工之后,按照一体化的要求从事工作的,不是通过所谓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把各个工作者和工作衔接起来,这是以“管理”代替“组织”,导致管理宽泛化,进而杂乱无章的原因。

分工与组织,是企业层面上的事情,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存在价值和理由,决定了一个企业内在生命力的强弱。企业从一开始就要发育与构建这个体系,这个分工与专业化的关系体系。

这个体系的构建有赖于企业的宗旨及其组织原则。管理职能及其管理者的工作,不能凌驾于企业的宗旨及其原则之上,只能在这个宗旨和原则下,使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管理者是在分工一体化关系体系上做工作的。管理者的三项任务,德鲁克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使现有系统的价值最大化,使现有系统能够创造出不一样的、更高的价值,培养人才及其功能性的团队。

没有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就不可能同步发育出管理职能,也不需要管理职能。没有分工一体化的关系体系,就没有共同的事业基础,就不可能持续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这是一个企业究竟在做买卖,还是做事业的本质区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