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佛像的鉴定方法及保养技巧
清宫崇佛之风盛行,康、雍、乾三帝佛学造诣颇深,信仰弥笃,加之国运昌隆,宫中佛像之造作以此三朝为盛。清康熙一朝,开清代宫廷佛造像之先河,既承继明代造像特点,又开创了清代造像崭新的风格。纵观中国宫廷佛教造像艺术之历史,清康熙宫廷造像有着承上启下的节点地位,材质奢华不计成本,工艺考究精益求精,其杰出的品质代表了清代宫廷造像的最 高水准。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中国中原地区,迄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唐以前的佛像艺术价值最 高,但因存世有限,市场上非常罕见。明清的金铜佛像就构成了今天中国古代佛像投资市场的主体。明代铸造金铜佛像非常兴盛。明早期的汉传佛教造像,身材比例比较适中,身躯饱满结实,线条简洁流畅,丰腴而不虚,近人而不俗。
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因国力强盛及皇帝对佛教的推崇,不仅大量造像,做工也很精良。自明清以来,藏式造像已成为宫廷造像的主流,其影响和波及面也很广,而且近代以来损毁的较少。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仅清乾隆一朝鎏金佛像就收藏有几万件之多,北京雍和宫也收藏有几千件清代宫廷藏传佛像,散落在民间的小型金铜佛像就更不计其数,现拍卖市场上常见的一般也都是明清时期的藏式官方金铜佛造像。
古代匠人凭藉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往往注意佛身、背光、佛床之间的比例和陈设的稳定性,一般下重上轻,即使是佛身稍稍前倾,制作者有意加重佛座或佛床的分量,或者将背光稍加 厚重来校正器物的重 心。
明代鎏金铜佛像很少,但凡鎏金,那佛像均有“金水厚重,色显红色的特点。而清代铜佛像大多数都鎏金了,其镀金佛像具有“金水薄淡,色显黄 色”的特点。明、清金铜佛像的底座,虽然在造型上没有大的区别,但是在底部有细微的不同:佛座底部周围微圆,没有锉痕者是明代作品;佛座底部周围平坦而且有明显的锉痕者是清代的。
如果问有没有一种艺术品,既可观赏又可收藏,还可以抚慰心灵?答案是有,那便是:佛像。在所有的艺术品收藏中,唯独对它要恭恭敬敬地说上一声“请”。自两汉时期佛像传入中国后,一直起着抚慰心灵,支撑信仰的重要作用,因此佛像在人类心里,本身就有着很高的地位。
永乐时期的佛像,分为前期和后期。永乐前期,佛像整体造型、装饰风范基本成熟,最 具特色的是莲花座上的莲花瓣,其形制细长饱满,劲健有力,可以作为此时期造像鉴定的重要依据。永乐后期,是明朝宫廷造像的定型时期,造像的体态趋于平稳。最为明显的也是莲花瓣,其形制比永乐前期略为宽肥,而且在莲瓣头部出现了卷草纹。这一时期是明朝宫廷造像的兴盛时期,现在遗 留下来的宫廷造像大多是这种类型。宣德时期宫廷造像基本承袭永乐后期风格,但也略有变化,造像身体更趋肥硕,略显臃肿。莲花瓣更加肥硕饱满,莲瓣头部的卷草纹饰更加繁缛,更具装饰意味。衣纹的质感比起永乐时期也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