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每个作家都要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圈|名家谈创作

来源:十月文学院(微信公众号)

让作品成为彼此的镜子,我们在这些作品里面看到我们这代人,或者是看到我们生活在当下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对我们生活的看法,同时让这些作品提供启发,唤醒我们记忆里面沉睡的那部分东西,或者是刺激我们展开新的想象。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十月签约作家徐则臣

我和邱华栋老师曾经做了很多年的同事,我们每天在一块谈论很多东西。在我的作品中,其中三本书里面的很多小说都是在他的启发和刺激之下写出来的。邱华栋老师是鲁迅文学院的前院长,而且每天都有好的创意。所以我建议他成立一个点子公司,每天给很多作家提供很多好的选题。

很多年前,我在北大念书的时候,他去做讲座。我们聊起来,他说以后你写东西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到一个地方打一枪,打一枪又换一个地方,不要这样,要逮住一个题材深入地往下写。我当时听到后特别受启发,所以《跑步穿过中关村》《如果大雪封门》《北京西郊故事集》都是按系列写下来的,都是基于当年邱华栋老师给我的一个启发。

后来我们成了同事,他每天刺激我。因为他的阅读量特别大,每天拿出来新书,你看谁谁谁又出新书,哪个大师又把什么作品翻译过来。然后说,咱俩得好好写。这么多年,真是在他的启发和刺激下写出了很多作品。

这也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很强调的观点,每个作家都要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圈,这个朋友圈可以给你很多的启发,也可以给你很多的刺激,写作本身就是一个抱团的事。所谓“抱团”,不是说相互吹捧,而是说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让作品成为彼此的镜子,我们在这些作品里面看到我们这代人,或者是看到我们生活在当下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对我们生活的看法,同时让这些作品提供启发,唤醒我们记忆里面沉睡的那部分东西,或者是刺激我们展开新的想象。

这也是这些年我一直在提70后的一个原因。很多人觉得70后这个概念有问题,从一个宏观的文学史来看,70后的确是在历史的长河就是沧海一粟。正如现在讨论李白和杜甫,我们并不会强调他们是哪代人,李白比杜甫大11岁,我们从来不说他们是两代人,是60后还是70后。但是如果大家有兴趣深入研究这两个人的作品就会看到,两人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杜甫的主要生活和创作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后这段时间,尤其安史之乱完全改变了杜甫的创作,安史之乱让杜甫成为完全区别于李白那样的作家。也就是说,对于同代人之间的写作,相互之间的参照和比较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特别看重邱华栋老师创作的重要原因。

当然,我一直说我跟张莉老师之间的创作关联。她搞批评,我搞创作,我们认识快二十年,在创作和研究上我说我们是“青梅竹马”。当年我们在一个小酒馆里面,她鼓励我写作,我鼓励她搞研究。这么多年我们一起成长——也和很多像张莉老师一样的朋友相互促进,通过评论、聊天、吃饭、喝酒的方式来相互鼓励和取暖,相互生发,所以我才能走到今天。特别感谢他们。

——2021年10月17日徐则臣在“让天使在针尖上跳舞——徐则臣中短篇小说分享会”活动上的发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