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赛选出来的茶就能包打天下吗?

这两天是武夷山历史最悠久的斗茶赛初赛,从2001年起至今已经是第二十届了,作为已经持续20年的经典赛事今年收样也创下了历史新高,高达2189个样。

据统计大红袍、肉桂、水仙茶样数量不相上下,也就是说平均都接近800泡,给这三个品类挑状元几乎就相当于“千里挑一”了。

可以说在初赛这样选拔赛中竞争就已经很激烈了,2000多泡实际上入围的就只有20~30%,再加上参赛选手们越来越成熟的工艺,本来初赛是要看基本合格线的,结果入围的标准已经越来越接近决赛了。

今年我们可以认真追踪下,也许今年选出的状元就是未来大神!

斗茶赛选出来的茶

就是市场广泛接受的茶吗?

关于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懂茶和懂市场之间博弈,传统斗茶赛从最原初的在工艺的切磋中选出好茶发展到某种程度上的市场风向标,似乎将懂茶和懂市场这件事连结起来,让斗茶赛成为了出品高质量茶品与为茶品与制作者引流的多重属性。

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近些年的斗茶赛数量的激增。

但是在众多的斗茶赛当中,岩茶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将目光投注在权威性更高、专业性更强、发行效应更好的斗茶赛当中。

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有像武夷山市茶业同业会会长刘国英这样的硬核专家组成,也在历年的赛事中成就了像刘德喜、陈墩龙、叶家亮等实力型选手。

而“朱子杯”对获奖茶品的带货力,据说是新品一上架就被秒空,堪比李佳琦直播间的一声响亮直接的“姐妹们,买它!”。

这场斗茶赛本身就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大众基础,而大众既是市场。

斗茶赛选出来的茶品的本身的风格特征是不是就符合了市场所喜爱的风格特征,我们在现场请教了一些专家们。

观点大致分为两派,一方持肯定态度,还有一方持中立态度,但双方的观点中能够发现一个共性,就是被中的茶品往往综合度都很高。

▲ 不管走到哪,肉桂都是团宠

斗茶赛审评是从专业视角以标准化的审评模式判别茶品的高下,工艺是审评考量的一个重要方向,工艺好的茶不仅可以提高制作者的制茶水平,也可以在更高程度上培养消费者的审美取向。

余盛良、郑矫威、刘德喜、叶苍苍、潘行彪等师傅都表示现在大家在制茶工艺方面都表现得很出彩,茶叶的品质也都在提升,工艺拔高的基础上还需要和山场结合起来,山场不够、没有底蕴和耐泡度的话也是会被淘汰的。

熹茗质量管理部的欧阳传考表示:“茶叶按生产企业来说,尤其是以当地的企业来说,肯定是以当地人的口味为标准,当地人觉得好才是好的,到消费者身上就会拥有个人喜好的问题。这两者会相对结合起来,在保证山场和工艺在的前提下,尽量往消费者更喜欢的口味中去挑选。”

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形成茶叶品质工艺、山场、品种、气候的各方考量,也有对优质茶品不同风格的包容度,水仙组的刘德喜表示好的水仙可以有老丛、高丛等不同的审美倾向,但不妨碍他们都是好的。

而对近些年市场流行的大桂风格,肉桂组的余盛良表示:“传统的风格是考量的主要标准,而大众喜好的方向也是一个考虑标准。比如市场上会喜欢大桂,我们在审评的时候就会看这个大桂如何,有些是重发酵的,渥青的、工艺上做坏或者投机的就不要了。”

所以斗茶赛选出来的茶是符合岩茶基础的质量标准与综合度较高的茶品,本身拥有了市场适应性的前提。

再往后,就是能否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认可度,就得靠茶叶自身的高品质说话,就好像审评当中对内质的侧重,而在内质当中,滋味才是第一位。

今年整体品质

是不是越来越靠近天花板

每年茶到底好不好真的是有关武夷山整体可不可以是个丰收年,这个问题在“朱子杯”初赛现场请教了好几位大咖,大家的回答都很一致。

“今年的茶品质都很不错,比去年有上升。”。

▲ 现场专家自备的个人杯,可能审评审着审着就开始品鉴起来了~

这个话绝对不是官话。

大红袍组的潘行彪就表示:“每一场赛事都会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今年的品质,一个从焙火上可以感觉到大家在工艺上都有大幅的提升,像大红袍的拼配水平也会比原来好,整体上香气、焙火都还是很不错的。”

像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这样已经持续20年的经典赛事,也见证了一批懂得好茶最基本标准选手的诞生,我们往年在现场观察到的初选场景,工艺上但凡有一点失误的都会被评委们从选拔中划拉出来。

但是今年像酵味,急火、或者火点不到位的失误都很少了,就连退火这件事大家都把控得很好,基本没有出现还带着火气影响审评的。

反而是要在优中选优,而且入围率并没有因为整体品质上升而放宽,依旧保持在20~30%的激烈竞争中,有时专家们会在难以选出更好的两个中反复闻叶底香、查看叶底来做最终的决定。

所以那些说茶样太多,专家基本不喝的看众真的要啪啪打脸,专家们的专业都是完全在线的。

▲ 汤水越浅离状元越近

好的茶悬殊越来越小,这也是我们在斗茶赛现场发现的一个现象。

肉桂组的余盛良表示:“制作茶的选手,参赛经验都很足了,都会选好茶来比赛,以前水平更低,选好茶的水平也不够,以前会有90分的、也有60分的,现在都是80分以上的,60~70分的基本都没有。差距都在慢慢的拉小,都在靠拢,往光明顶走。”

唯一的问题就是能走到山顶的位置会越来越少,而且好的茶最后都会走向“岩骨花香”这一个小目标,熹茗茶业首席产品技术高级工程师郑矫威表示:“茶的风格可以大同小异,但是越到高级的越接近。”

我跟着专家喝了几轮,肉桂有一轮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在15泡中选出的3泡,都很接近,都是辛锐的桂皮香带着馥郁的花果香。大概就是既要有品种特征,又要有岩茶该有的“岩骨花香”。

而这毫厘之争可能就在工艺上和山场上的细微差距,这也是为什么“朱子杯”要把制茶人和山场亮出来的原因,就是为了透明化到消费者可以了解一泡好茶的背后到底是怎么样的。

好了,话不多说,初赛都是神仙打架,决赛得有多激烈,科代表都已经搬好小板凳去现场蹲守。

但据说最近的茶事活动都要重新安排,科代表能告诉你的只有11月16日的决赛时间暂定未变!具体的场地,等收到新消息第一时间同步给你。

放心,这么有竞争性的比赛,科代表任何蛛丝马迹都不会错过,等我消息哦~

今日互动

你喝过印象最深的状元茶是什么样的呢,评论区告诉我们,说不定今年就是它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