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心理】:读千卷书之第178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源泉》【心理】:读千卷书之第178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今天分享第二十一本心理学著作:《源泉》。
在作者眼里,伟大像钻石一样,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由高温高压环境的冶炼和个人心智的坚持而形成的。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人类的才能,正是这少数人将人类推向前进,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义。
一、四个男人和一个女孩的故事。《源泉》,通过讲述四个男人和一个女孩儿的故事,展现了美国文化及其美国精神。四个男人代表着四种思想、四种类型、四种不同的生存方式。
彼得.吉丁,典型的乖宝宝,在家听妈妈的话,在校听老师的话,所以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乖孩子、好学生,以光鲜亮丽的成绩毕业,进入理想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后成为合伙人。霍徳华.洛克,从小叛逆,不听老师的话,大学辍学,进入了自己喜欢的设计师卡麦隆建筑设计事务所,后自己单干。颇有设计天赋,从不随波逐流,极具个性。
埃斯沃斯.托黑,纽约旗帜报专职评论员、演讲家。颇有声望。喜欢撑控他人思想,具有超强的权力欲望。盖尔.华纳德,《纽约旗帜报》老板。出身贫寒,天赋异禀,经过自己的努力拼博取得巨大成功,即集财富、声望、权力于一身的成功人士。是邪恶与正义的矛盾结合体。
多米尼克.佛兰肯,是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女孩儿。她与吉丁、华纳德的婚姻以及与洛克的爱情故事,充分展示了她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以上人物的各种表现在我们的现实中也常能见到。尤其是吉丁和托黑式的人物。
男一号洛克代表着美国精神,所以他成功了。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国家,洛克这样的人都是少数,因为做吉丁要比做洛克容易得多。
二、实质和核心的东西是教不会的。如果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吃了苦头,那肯定是他有过错。当然了,你得放弃建筑专业,是吗?可是,换个角度想想,年轻人总能靠自己得到体面的生活,做做职员呀,跑跑销售,或干点别的什么。
它们似乎在说,没有任何个人可以过分地超越于人类普遍的、共同的高度之上;它们似乎在说,一切都在统治之下,而且都将受到象征人类兄弟关系的束带层的检验,就连这座宏伟的大厦也不例外……
没有人能教你什么,实质和核心的东西是教不会的。你做着的事,那是你的,而不是我的。我只能教你把它做得更好。我只能教给你手段,可是目的——目的是你自己的。
这些岩石不是经过若干世纪风化沉积而成,它是在一个未知的深度里逐渐冷却后的沉淀。它被抛掷,被挤压出地表。它仍然保持着自然暴力的外形,以对抗人类在它表面施加的暴力。
三、一切创造物,都源于一个有力量的强大自我。从创造力源泉这个问题谈创造。它把人的自我作为创造力的源头。一切创造物,都源于一个有力量的强大自我。没有自我,就不可能有创造。这个逻辑看起来清晰严密。
为了展示这一点,安兰德创造了霍华德洛克、多米尼克弗兰肯两个人。他们崇拜人身上天生蕴含的创造力量,努力使这种力量不受社会中消极因素的消耗,以鲜明的个人立场站在大众的对立面。
以人的一种本质对抗人的另一些本质,是痛苦的纠缠,也是危险的试探。还好,安兰德做得比较透彻,故事、人物和道理都讲清楚了。归结成一句话,就是人要忠诚于自己的内在自我,不要做二手货。
把人分成原版的和二手货,是人物的主要区别。原版的人忠实于自己,是人类创造力的源头。二手货是寄生虫,靠剽窃原版人的创造为生。
此外还有自私与利他,个人与集体主义等。利他是很好听的词汇,在安兰德眼里,却不是好的理念,因为它们打压了人的创造力,而且被野心家利用作为愚民的和夺权的工具。自私,这个自古以来魔鬼的化身,作者却认为无可厚非,因为它与自我常常是合为一体的,强行区分二者会造成更多的混乱。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分享了21本心理学著作,我们总结一下:
1、《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借用了英国文学经典《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让蛤蟆先生和他的朋友们再次登场,演绎了关于心理咨询的故事,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来源于何处,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2、《弗洛伊德的尾巴: 心理学极简史》:本书能看到许多个“弗洛伊德”,以及整个心理学史的变迁。这是一幅心理学大师的“群像”,大家在这幅画像中各有位置,而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学的招牌人物,则出现在画像的最中间。
3、《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为什么在人群中我们总被人牵着鼻子走?本书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淹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
4、《认知觉醒》:本书讲的是个人成长方法论:7个概念、20个关键词。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行动规律,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
5、《幽微的人性》:李玫瑾教授通俗地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国内外典型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孩子早期教育中,家庭影响极为重要。
6、《活出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发现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工作(做有意义的事)、爱(关爱他人)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苦难本身毫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其意义。
7、《走出荒野》:独自一人,一个背包,94天,完成太平洋屋脊步道1100英里的穿越——太平洋屋脊女王:谢丽尔·斯特雷德。这一次徒步跋涉,是她的朝圣之旅、蜕变之旅、重生之旅,更是她心灵的救赎之旅。
8、《夜航西飞》:一九三六年九月,柏瑞尔·马卡姆成为首个独自驾驶双翼飞机从英格兰飞越大西洋到达美国的飞行员。逆风带来的艰难让这次创纪录飞行为世人瞩目。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人生不过是与对的人以及错的人相逢。
9、《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获得真正的自由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一名自卑、无能、不幸福的青年与一名主张“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的哲人之间的辩论与思考,阿德勒哲学的入门书籍—勇气心理学。
10、《灵魂与心》:本书是钱穆先生探讨“中国人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经典著作。全书共收录十二篇文章,体量虽小,但内容丰富,全面展现了一代国学宗师对于“灵魂与心”这一中国传统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
11、《自卑与超越》:在书中,阿德勒从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等12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坦言:自卑是人类的通病,也是失败的根源。“自卑能毁灭你,也能成就你。超越自卑,你将成为内心强大的自己!”
12、《孤独的150个信念》:本书并不是写孤独的,而是弥太郎先生的人生处世哲学的小随笔。弥太郎先生的文字温柔、轻松,充满佛学智慧,闲来可以一读。
13、《喧哗的大多数》:处在网络信息洪流中的我们,常常无法相互理解,认知被带偏,无法公正客观看待问题。作者在本书中讨论了何为“独立思考”,如何避免“集体狂热”,提出12条思考者清单,化解互联网时代人际交流困境。
14、《自私的基因》:复制、变异和淘汰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大千世界的各种生命现象。达尔文主义中自然选择的单位是基因。基因的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和有限的利他主义。
15、《荷尔蒙战争》:作者通过探索人类性进化史,揭示了每个人其实都是雌雄同体,是文化性战胜了生物性。
16、《认知天性》:作者的三个观点:学习的关键在于反思、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心智模式、学习执行力远比学习技巧更有用。
17、《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美国进化心理学家罗伯特.赖特以心理学求证佛陀所说的五大认知真相:快乐是由于不满足(苦)、苦乐都是感觉(非我)、人是感觉驱动的(无我)、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界(空)、我们能从苦中解脱(冥想)。
18、《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认清人类意志的极限,接受与宇宙合作,而非统治宇宙的角色,我们就会像终于回到家的流浪者,觉得无比轻松。只要个人目标与宇宙心流汇合,意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9、《人性论》:一切单纯观念都有一个单纯印象与之相应,这是休谟在哲学中建立的“第一条原则”。
20、《认知盈余》:互联网媒体时代,利用自由时间,创造与分享知识就使一个人通过不断积累而与众不同,因为现在的时代更遵循马化腾所说的“天空法则”。
21、《源泉》:在作者眼里,伟大像钻石一样,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由高温高压环境的冶炼和个人心智的坚持而形成的。每一代人中,只有少数人能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人类的才能,正是这少数人将人类推向前进,而且使生命具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