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全能车”这颗“毒瘤”,共享单车再出发
在共享单车行业一直争议不断的“全能车”终于有了定论。
近日,上海警方查处了“全能车”App的运营公司,并揭露了“全能车”用他人衣裳做自己嫁衣的骗局:单车是别人的,运营管理也是别人的,钱却落入了自己的口袋。
命运多舛的共享单车,清除了“全能车”这颗“毒瘤”后,又将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全能车”与共享单车行业之间的猫鼠游戏
早在2017年,“全能车”App就在市场出现了,当时“全能车”宣称一份押金就可以使用包括摩拜、ofo等在内的多种品牌共享单车,并且还能以低于这些品牌包月服务费的价格骑行。
针对“全能车”种种举动,从“全能车”刚进入市场时,所有的共享单车企业都公开表示未与“全能车”进行过任何形式的合作,也对“全能车”进行过多次封禁,但依然屡禁不止。其中的原因不在于“全能车”的技术有多高明,而是踩着商业道德的红线打“合法”的擦边球。
“全能车”的具体做法是,先注册大量的共享单车账号,建立自己的“账号库”,然后利用部分用户贪图小便宜的心理,诱导用户共享自己的账号信息到全能车APP,当用户使用“全能车”来解锁某一品牌共享单车时,“全能车”就会从“账号库”中调用相应账号来执行操作,最终解锁还是通过该共享单车的后台系统。
早在2017年的5,6月份,哈啰单车的技术团队就发现了“全能车”App的异常,当时每天凌晨都会有非正常的请求获取附近单车,通过技术追踪发现这些请求全部来自“全能车”App,哈啰单车马上通过技术手段封禁了一批账号。
此后,哈啰单车不断迭代技术手段,甚至开发出专门的AI系统,对这种爬数据的账号进行智能识别与封停。但往往“剿灭”一批非法账号,“全能车”马上又注册一批数量更多的账号,犹如”打不死的小强”,生生不息。
在“全能车”的左右腾挪之下,共享单车企业的利益被大量侵占,据哈啰单车的估算,“全能车”的行为给哈啰带来的损失或高达数亿。
“全能车”名为方便用户,实则“坑害”用户
作为一款非法软件,“全能车”自运营以来就没有获得共享单车企业的授权,其本身既不生产车,也不运营车,却打着“方便用户”的旗号大肆扩张,实际上在其商业模式下,给用户设下了大量安全隐患。
首先,用户个人信息、位置数据等敏感信息的暴露对个人隐私安全造成极大风险。
从上文“全能车”的体验过程和技术原理可知,“全能车”虽然不运营共享单车,但它还是要收集用户实名认证的信息,比如真实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同时,用户骑车的路线数据,包括用户的位置数据,“全能车”都是全程掌握的。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个人活动轨迹的敏感信息。一旦被恶意利用的话,其对用户将造成极大的风险。
虽然“全能车”曾通过企业官方微博发表过声明,表示严格保密注册用户相关信息,从未对外泄露,始终坚守信息安全底线等。可是“全能车”本身的商业模式就已突破了商业到底的底线,因而其“声明”的公信力如何公众自有判断。
其次,不受保护的骑行消费,一旦发生事故,用户无法获得赔付。
共享单车企业为了应对用户的意外事故,会给用户购买保险。像ofo、哈啰、永安行、小蓝、优拜等共享单车每次骑行都能获赠保险。以ofo为例,为用户投保的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最高可赔付1万元,意外身残、身故的赔偿最高可达50万。
然而用户通过“全能车”获取骑行服务,“全能车”与共享单车企业没有业务合作关系,即便用户在共享单车平台有过注册,共享单车企业也不会认可其此次骑行的从属关系,如果发生意外,用户必然无法享受到共享单车企业的赔偿,至于“全能车”会不会为事故负责,或许只有天才知道。
最后,“共享账号”功能和押金制度有巨大漏洞,用户资金安全或有损失。
研究“全能车”App可以发现,“全能车Pro”的“共享账号”功能中,用户可以通过共享第三方账户给其他用户使用,以此每天获得收益。由于用户共享的账号中有用户自己绑定的银行支付信息,这也相对于用户将自己的钱包打开,放在“全能车”的面前,用户的钱拿与不拿,全在“全能车”的一念之间。
此外,“全能车”还对每位注册用户收取299元的押金,在共享单车行业都开始实行免押政策的背景下,“全能车”本身既无单车资产,又不参与市场运营,仍然坚持押金制度,其中的用心值得怀疑。
共享单车下半场,而今迈步从头越
“全能车”给用户挖了很多“坑”,埋了不少“雷”,对共享单车行业来说,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其在名义上“聚合”共享单车,实则是行业生态的杀手。
从其技术原理和商业模式来看,“全能车”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可以说通过极为低级的技术手段套取了共享单车平台用户,截取了流量,使共享单车行业的竞争陷于混乱和无序。
如果从“聚合”平台的定义来看,其核心原则是平台、共享单车企业、用户三方的价值都要有所体现,然而“全能车”的最大问题在于其只有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或者无视了用户和共享单车企业的价值和利益。
站在行业生态的角度,将所有的共享单车都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对用户来说看起来似乎方便了不少,短时间内是好事,但时间一长,行业生态将会逐渐僵化,一个行业一旦失去了竞争,一家独大,那么用户才是最终的利益损失者。
现在,一切都好起来了。
随着“全能车”被清除,共享单车未来的行业模式也变得更加清晰。
实际上,自共享单车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资本、用户私占、单车坟墓、薅羊毛等诸多问题,每个问题都是一只“拦路虎”,时刻准备将共享单车这个新生事物吞噬,每个问题的复杂性都不弱于“全能车”,然而行业依然将这些问题一一踩在脚下。
未来会是怎样?
从当前共享单车的种种举动来看,或将呈现以下几点变化。
首先,经营将从“粗放”逐渐回归“精细”。
共享单车是由资本“催熟”的,因而其上半场从投放到补贴再到市场扩张,处处显露着“粗放”与“粗糙”。随着市场格局基本稳定,共享单车下半场的重点将回归“精细”。
其中既包括用户体验的细化,也包括运营方式的细化。因而我们可以看到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推出多元化的个性化服务、共享单车的投放与调度、共享单车的材料、设计与生产方式,甚至近段时间行业骑行费用的集体涨价等,都是共享单车企业“精细化”经营的具体表现。
其次,共享单车的商业变现路径开始“多条腿”探索。
在早期,共享单车企业除了收取单车骑行服务费外,也寄希望在押金之上衍生出金融服务,作为盈利模式。但后来哈啰单车率先启用“信用免押”,行业其他企业不得不跟进,推出各种形式的免押政策。于是全行业不得不去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而其中的破局点在于如何更多的实现对互联网巨头生态业务的支撑,通过多元化的发展,实现盈利的“多条腿”走路。从而让共享单车不再会因为押金提现出现的现金流问题而影响到整个平台的运营,其资本价值水分更少,业务结构更加健康。
最后,共享单车的形态也或将发生变化。
共享单车本是共享经济的产物,因而其商业逻辑和发展模式都有着鲜明的共享经济特征,比如强调使用权,弱化所有权;重模式,重资产等。当共享单车要想获得跳跃式发展,必将跳出共享经济的范畴,从共享单车行业进入“精细化”经营的趋势来看,共享单车正在对“共享”进行重新定义。
当共享单车不再是共享单车,那它将具有更多的内涵和意义,形态变化的共享单车在更加规范的市场,更加干净的营商环境下,也将迎来一个起点更高的发展阶段。
*此内容为【科技向令说】原创,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多家创投、科技网站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啸奖高级评委;
3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4 《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杂志撰稿人;
5 钛媒体、36kr、虎嗅、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等近80家专栏作者;
6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7 现为“今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重点关注领域
1人工智能 |区块链 |汽车产业链| 内容创业 |新零售
2 电商 |新媒体营销 |企业级服务| 家居业 |社区O2O
3智能手机 |网红| 体育IP |互联网金融 |无人机
4共享经济 | 直播、短视频 |传统企业转型
最新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