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解码】思尘论诗···
诗词解码嘉宾简介:思尘,46岁,闽籍,中国诗酒文化协会茶文化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研究员,中华诗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首席专家,深圳长青诗社顾问。
思尘论诗
一、杂说唱和
唱和也叫唱酬、酬唱。就是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一、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二、依韵,也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三、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四、次序,也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唱和本是指唱歌时一方唱、彼方和,就是一唱一和。唱和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甲方赠乙方诗词,乙方根据甲方诗词的原韵写来回答,白居易、元稹二人依韵唱和的诗是为代表。另一种是乙方回答甲方所赠诗词,只根据原作的意思而另自用韵,柳宗元与刘禹锡之间的唱和是为典型。
步韵,又称为“次韵”,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使用原作诗者用过的某一韵或某几个字,和诗者依次使用相同的韵字,这就是步韵,取步步跟随之意。步韵诗因为要步原韵韵脚,所以写来不免牵强而不很自然顺畅。步韵诗始于白居易同元稹的互相唱和,至宋代而大盛,至今日而大乱。
唱和是一件高雅之事。可以传递友情,抒发交流思想感情,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也可切磋提高诗艺。
唱和不是瞎唱和,更不是瞎搀和。旧体诗坛刮起的瞎唱和之风应该引起注意。有时,一首诗唱和者竟达数十之众,前呼后拥,煞是热闹。究其因,概国人盲从心理尤甚,既是雅事,我自然也可去雅一把,无可厚非。
唱和存在几个问题:一曰泥古不师古,趋新不创新。追求形式新颖,内容却欠创新,流于平庸,以高产为荣为傲。二曰投桃报李,互相吹捧。你赠我酬,本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明明两个人都不很熟,实无交情,却言不由衷地大唱友谊地久天长;明明对方人品作品一般,你大弹着高山流水,以子期伯牙互喻,就是自欺欺人了。三曰碍于情面,应付了事。既然你送了我,我不送你,面子上似乎过不去,也显得自己没水平,于是只好抓耳挠腮、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瘦老母猪拉硬屎一般,硬生生地挤出来,赶紧交差,对付过去。总而言之,因韵害意。吴乔《答万季野诗问》:“步韵最困人,如相欧(殴)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于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人,大率以此。”
唱和有术。首先,端正心态。不唱和并不丢脸,有诗兴、有灵感,就和之,绝不勉强自己;不为求雅而伤雅,不慕虚名,恬淡自适,不去逞强弄巧,也不勉强自己。其次,摆正韵与意的关系。情意是诗词的灵魂,步韵和诗不能束缚诗词意境的创造和意蕴的深化,不因韵伤意。第三,尊重原韵,同中求变。在韵部、韵脚字及组构意象的选择上,原作始终主动自由,存在优势,步和者被动受制,居于劣势。所以,我们可以在同韵内选字,用“和韵”的方式,降低难度,最大可能的满足“意”,而不被“韵”捆绑住。第四,多和诗少步韵。可以根据对方诗意,创作一首遥相呼应的诗作,取其意,扬其意,韵上则完全不受对方影响,达到回赠的目的。
唱和,雅也,术也,非虚非瞎也。诗人之情,贵真也。吾辈于唱和之时,是否思虑:吾之和,源我本心乎?
思尘论诗
二、诗的功能本来就是言政
常看到有人说,我就只写诗,不议政。一副莫谈国是的样子,既可爱,又可怜,好像只有风花雪月才是诗,真是大错特错了,其实,诗的功能本来就是言政。
诗,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诗是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包括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历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其功能就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歌”向“诗”的转变,是满足教化的需要下,由政府引导,而形成的把早期的“诗”与“歌”相结合的赋以了新内涵的品种----“诗”。
也就是说,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 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演说性质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
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诗歌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的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
综合起来,主要为:
一、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的,而早期的歌是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
二、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
三、“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
四、诗在西周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所以诗就具有了政坛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
五、从周代到战国以前,人们把诗看作是礼乐的一部分,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
六、“诗”在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后,诗与音乐就开始结合起来。
总之,诗,是西周礼乐政治活动的产物,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一方面可以补察时政,另一方面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会把诗与言政独立开来。
诗,就是言志,就是干预,就是责任。那为啥会有诗不言政之说呢?主要是文字狱造成的。古今文人吃文字狱的亏,可大了去了。或丢乌纱,或陷牢狱,或掉脑袋,当今论坛,程度轻的,被删除言论或销号;严重的,受到调查,身陷牢狱,也是可能、可以的。
古今之言政,可献策,可揭弊,但往往强调掌握一个度,以忠孝仁义为出发点,献策非为拍马,揭弊不是造反,所谓“反诗”,就是不满情绪过浓,被冠以图谋造反、颠覆政府的罪名,而下场难看。
由此看来,称诗不言政,只是风花雪月者,算是根本不懂或曲解了诗之功能;把献策演绎成溜须拍马、歌功颂德者,不是别有用心,就是中毒太深,往往让人起鸡皮疙瘩;把揭弊放大成无休止的谩骂,似乎骂得越凶就越爱国,我的观点是,被禁、被删、被关、被杀,都活该,谁让他管不住自己那张破嘴呢。这个度还真不好把握呢!
最后,结论如下:只风花雪月,不言政,这样是算不得真正的诗人的;言政,讲究个度,建言而不丢人格,揭弊而不伤自身。如此,方不失为一个既有个性又有安全的诗人。当然,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谁要硬把绳子往自己脖子上套,别人也拦不住,从古至今,这样的人,倒也不少。
(诗之起源主要观点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
顾 问:蝴蝶庄生、无语、廖国华、落日长河
责 编:夏嵘 楚家冲、冰弦
主 编:似水无痕
副 主 编:墨染、思尘、仲雍胄胤、姜海玉、情笺心语
编 委:冰弦、千华 半庹斋主、琴墨 、忘机、凭栏人、釆桑女、关山冷月、远方、
校 对:君子如水、清泉、四毛
推 广 部:江钓、卧虎山人
本期编辑:冰弦
经典文学,如酒轻醉,唐风宋韵,如花盈香,
原创文字,与您同享,学海无涯,有您添香。
盈香文苑,期待您的关注,
愿与您一起研习文字的魅力。
一切很美,只因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