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都二后生现象浅析
〓 第 1689 期 〓
文|刘世英 编辑|王成海
近几天,一个叫二后生的民间艺人突然离世,引起了乌兰察布市以及周边地区很多人关注。
二后生是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的一个民间艺人。他自幼出身贫苦,成年后因错爱有夫之妇,被那妇人夫家弟兄挖去了双眼。他在黑暗中度过了后半生。无奈之中,他拿起了讨吃棍沿街乞讨。凭着他顽强的毅力和出口成章的才气,收获了爱情。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刻光牒,发磁带,成了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网红。
我不喜欢悲壮凄凉的讨吃调,更不爱听男女调情的荤段子。但是二后生去世后,商都人倾城出动,自发地悼念二后生的场面,让我始料未及,大吃一惊。
为什么一个讨吃行乞之人会受到这么多人喜欢关注?悼念二后生的诗文充斥网络,二后生生前的光牒影像被反复播放。笔者权且把这些活动统称为“二后生现象”。
“二后生现象”持续发酵,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人们静下心来,梳理一下,就会发现“二后生现象”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稽之谈。
民间艺术有它的根基。二后生的说唱内容大部分是以东路二人台为脚本。东路二人台在商都一带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础。是国家非遗项目。据说商都就有自治区级甚至国家级传承人。传承了什么,民众不得而知。二后生的门楼调班子收徒授艺,师徒相承,并且留下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种文化现象。至于这种文化现象的价值,我相信将来总会有人去研究和探讨。
民间艺人有艺术。二后生的演唱是以传统的竹板落子为乐器。竹板落子的敲打,彩绸的舞动都很讲究新颖。二后生那浑厚富有磁性的嗓音,沙哑而粗犷,符合乌兰察布后山地区乡民的审美情趣。二后生遇事不慌事不拦兴的乐观性格也是后山人称道的性格标准。演唱中抑扬顿挫的节奏,热情奔放的台风,时常把方言俚语杂柔其中,是乡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唱到开心时,观众会开怀大笑;演到伤心处,听众会泣不成声。
他的演唱地域宽广,以乌兰察布为轴,东至张家口,西到呼包二市,南到大同一带。他的演唱是乌兰察布外乡游子的一粒思乡丸,是底层弱势群体的一颗开心果。他的演唱常常会引发许多乡民的共鸣。试想没有一定的艺术造诣,谁能做到这一步?
民间艺术接地气,顺民心。
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因他的词内容婉约缠绵,多写男女相悦相恋之事,不被官家看好。但当时盛传“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的词并不因官家不喜而不传,千年之后,官家姓啥名谁,早已无从考究,而柳永的词在文学史上仍占一席之地,熠熠发光,广为传诵。二后生的唱词接地气顺民心,乡民们当然欢迎。唱词有些内容揭露丑恶世风,道出乡民苦情,宣传人们对故乡的感情,记载了乌兰察布的民风民俗。可以说凡是吃莜面的地方,都知道有个二后生。他是记载乌盟贫穷落后的一张名片,他是了解乌盟风俗的一个窗口,他对门楼调的唱法形式均有拓展,沒把他列为门楼调传承人太可惜了。
二后生演唱的内容不乏低俗色情之嫌,但我们不能对一个目不识丁、双目失明的人苛求。他为办丧事者致哀,他为办喜事者助兴,是弱势群体自食其力的做法。那些游手好闲,好吃懒做,靠吃国家低保过日子的人,与二后生相比,应感到羞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