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才是一个人或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由任正非说起,深度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华为刚创办数年,任正非带着几个公司骨干踏上了美国考察之旅。这次考察非常重要,任正非不但专门写文章给华为人谈自己的体会,后来还多次提到这次考察对他和对华为的影响。
在一次与研发IPD团队谈话的时候,任正非讲了这么一番话:
回看华为公司二十八年发展的历史,可以归结成一句话——“苦难与辉煌”。想想公司刚成立时,就几个有文化的“农民”,虽然也穿着西装,但是农民意识,不了解外面的世界。1992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就感到一种氛围的冲击。第二次去美国,我们想到改革公司。我很幼稚,曾买到一本书,以为我们跟着这本书就能变革成功。
只有见过了世界,才有世界观。任正非的美国之行,几乎是打开了他的“天眼”,眼界扩大了,思维也转变了,他对华为未来的发展之路,看得更清楚了。
所以我要说的是,究竟什么才是一个人或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两个字:
认知。
好像张一鸣就曾表示“认知”才是核心竞争力。
认知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人的行为逻辑是由思想支配的,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但性格从哪里来?就是思想认知。
而思想认知的建立形成也是要看外界信息的输入,比如一个在幸福家庭长大的孩子,和一个在不幸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认知就不一样。
穷和尚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去了南海,而富和尚等穷和尚回来后都还没有动身,为什么?
想一想,农村和城市有什么区别?一流的学校与普通的学校有什么区别?优秀的老板和一般的老师有什么区别?大公司和小公司,好老板和平庸的老板,有什么区别?
在不同的环境中,跟什么人在一起,会影响到人的认知形成。
人和人看起来都差不多,但认知上却是天差地别,有人理所当然的偷懒,有人时不我待的勤奋,有的公司得过且过,有的公司不断折腾……
这都是认知不一样带来的不同情况。
华为初期是主要在农村市场跑业务,后来公司发展越来越好,市场就从农村做到了城市,但这个阶段很多老人的思想观念就没有转变过来。
任正非说创业时候是听各地的“游击队长”自由发挥的:
我们从青纱帐里出来,还来不及取下头上包着的白毛巾,一下子就跨过了太平洋;腰间还挂着地雷,手里提着盒子炮,一下子就掉进了teunkey工程的大窟窿里……,我们还无法做到把事情一次做正确,很多工作来不及系统思考就被迫匆匆启动。
随着形势变化,华为公司必须是走向正规化的组织管理模式,而在这个变革中,“农民意识”就成为了变革的一大阻碍。
和外国公司一样穿西装喝咖啡不算国际化,国际化的内涵是思想认知要跟上,观念和行为逻辑要一致。华为那些年经常参加国际展会,内部也是引进了IBM等公司的管理咨询,通过营造内外的浓厚氛围,才逐渐让华为完成了转变。
任正非自己也是有个认知提升的过程。
华为最早做产品研发是看书、看说明书研究的,后来华为搞管理变革,任正非一开始以为是找一本书看着学就可以了,结果不是这个样子:
IBM说“可不是这么简单”,派来了庞大的改革顾问小组进入我们公司,手把手教,历时二十年才走到今天。这么有经验的顾问指引,尚且如此困难,所以当初想靠一本书就能变革成功,的确很幼稚。
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都有个认知过程。客观现实与主观意识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我们的认知水平和判断依据。
所以,认知过程和认知能力是紧密联系的(或者说是过程的产物),不是说我们看到一句话就能脱胎换骨,很多人“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过程和能力没有密切相关。
正是因为任正非有了认知能力的提升,他才敢于耗费数十亿去“拜师”,而很多公司老板都对此无动于衷,甚至是嘲笑任正非傻气,这也是认知导致的观念和行为差异。
任正非还曾讲过一个故事,说如果一个人倒着长,从80岁开始长,1岁死掉的话,我想这个世界不知有多少伟人。
如果从80岁倒着长,人们将非常珍惜光阴,珍惜他们的工作方法和经验。
这也是在强调认知能力,而要想提高认知能力,我们就必须去主动学习,多与高手交流,向优秀人物学习,勤思考,多实践。
总而言之,方向和努力决定成败,而认知决定我们方向和努力的正确与否,无论公司还是个人都是如此。
最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定要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