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双年展进入倒计时 全球视野碰撞传统非遗展现“美美与共”

来源:四川新闻网2021-10-29 09:17
X

  四川新闻网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与资源活化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2021年“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也关注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都经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艺术的历史、当下、未来相关命题进行了阐释。“意匠共鸣”展览版块汇聚29位国内外艺术家的最新创作,拟展出作品42件/组。成都双年展试图以当代艺术的视角重新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现实中的作用与意义,让观众思考二者间所产生出的新的联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都经验”

  成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也正是源于这里的金沙遗址。2009年8月,由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复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永久落户成都,更是让这座中国与世界共同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珍贵经验。

  成都拥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省和市级保护名录,还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区。而就在前不久,成都市还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美学场景名单,在全国属于首次提出。

  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形成了“成都经验”。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快立法进程、加大财政投入。第三,传承人甘于奉献,勇于承担传承责任。最后,成都市经过深入调研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名目体系。只有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摸清家底,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截至2021年,四川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53项。

  成都双年展对于非遗的当代诠释

  “意匠共鸣”版块策展人何桂彦与李珂珂认为,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需要站在公共性的立场上“守本创新”,深入挖掘中华传统艺术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独特技艺,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形成古今融通、多元一体的文化自觉。

  艺术家汤志义来自中国现代漆画的主要发祥地福建省,延续了中国人早在八千年前就开始使用的生漆,并将其作转化为一种当代艺术观念表达的媒介。艺术家孟柏伸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他此次参展作品使用了传统手工徽墨、鱼线、尼龙线与灯光进行创作。孟柏伸将传统手工徽墨与现代工业产品进行了一次材质置换,进而思考传统文化美学的当代呈现方式。

  艺术家刘建华出生于江西的吉州窑所在地吉安,,他此次的参展作品使用了陶瓷和金属作为主要材料,反映出当代人们所面对的一个困境。艺术家梁绍基以蚕丝作为自己的艺术语言,用30年的光阴去寻找一个可以连接生物与艺术的东西,他在蚕吐丝中看到了蚕丝穿越千年迸发出的软实力。

  艺术家王雷对于纸的利用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新馆疫情爆发之后,他将与疫情有关的各类报纸编织出“口罩”的造型,以展望的形式祈愿全球人民以有效的防御手段制止疫情。

  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再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很多,包含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仪式节庆、传统手工艺等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杭间认为:“现在传统工艺面临的机遇是历史上最好的机遇,而这个机遇在我看来,可能最重要的意义是在于还乡,就是回到故乡。”

  成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故乡”,乡土永远是传统手工艺发生的一个重要机制。2021成都双年展“意匠共鸣”版块,展现出乡土除了孕育传统,也可以孕育当代,人类的“元能力”或许就蕴藏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2021成都双年展主要关注的是世界范围内的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形塑,将当代艺术作为一种反思传统的方法,思考其中哪些可以转化通向未来的资源。随着成都双年展的连续举办,未来将成为一种文化中枢,帮助传统顺利转换成一种未来资源,让人类未来的文明的未来能够回归文化的本质。

[ 责编:陶媛 ]
阅读剩余全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