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脉法:经方脉证纲要】

经方脉证纲要

寸脉

寸脉浮,辨虚实。

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病中风。宜桂枝汤;

浮实,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无汗者宜葛根汤,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咳剧者,宜厚朴麻黄汤;咽喉痛者,属温病,宜银翘马勃散。

双寸脉浮滑或浮数,瘀热在里,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紧,苦头痛骨肉疼,当发汗,太阳病中寒,宜麻黄汤。

三关脉浮紧,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者,宜大青龙汤。

寸脉微,分左右。

左寸微,头晕、头侧隐痛,颈项不利,脑血管痉挛或大脑供血不足,少阴病,心悸者,宜桂枝加黄芪汤;汗多者,宜桂枝加附子汤;四肢凉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右寸微,咽喉干痛,喑哑,短气、胸闷,太阴病,多见于喉痹,宜桔梗甘草汤、半夏散及汤;喜唾者宜理中丸。

左右寸皆微者,少阴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寸脉数,烦热,热在上焦,喉咽不利,口舌生疮,太阳阳明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泻心汤,黄连上清丸,黄连、栀子脉。

寸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心动过缓,太阴病,宜桂枝加附子汤。

寸脉滑,内热,咯痰,胸中壅满,甚则吐逆,阳明病,宜千金苇茎汤、射干麻黄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寸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为寒饮,太阳病,宜小青龙汤、茯苓甘草汤。

寸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太阴病,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脉。

寸脉涩,咽喉干,少津液,是胃气不足,太阴病,宜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生地黄脉。

寸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阳明病,宜白虎加人参汤、也可生脉饮加三七。

寸脉伏,胸中逆气,噎寒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太阳病,宜旋覆代赭汤、奔豚汤。

寸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太阳太阴合病,宜服泽漆汤、十枣汤。

寸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太阴病,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附子汤、薯蓣丸。

寸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欲呕吐,太阴少阴合病,宜服黄连汤,或附子汤、理中汤加黄连。

寸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阳明病;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太阴病。有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有寒,宜服吴茱萸汤。

寸脉细,发热及吐,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宜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吐不止,宜大半夏汤、橘皮竹茹汤。

寸脉洪大,胸胁满,太阳阳明病,宜白虎汤、小陷胸汤;石膏脉。

寸脉太过出寸口(上竟上),脉浮滑,太阳阳明病。

左寸主心血管病,心肺瘀阻,脑络不通,头痛剧,心悸动,宜葛根汤加黄芩黄连;

右寸主鼻咽与肺,咽喉不利,头额胀痛,胸中憋闷气促,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小陷胸汤。

关脉

关脉浮,腹满不欲食,心下痞,太阳病。关浮不及为虚满,宜服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关浮太过为实满,大黄黄连泻心汤;发热汗出而痞满者,宜桂枝人参汤、厚朴七物汤。

关脉紧,心下苦满,急胀痛。紧为弦之甚,主寒闭不痛或内有久寒,厥阴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脉紧者为实,大实痛者,太阴病,宜桂枝加大黄汤。

关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隐隐痛。太阴病,宜附子理中汤或附子汤。双关脉微欲绝,饮食无碍,此损在肝,伤在脾,为纯阴结,太阴脾气将绝之兆,当防肝癌,当大剂温阳,四逆汤加人参。

关脉数,胃中有客热,灼热而痛,心中懊,食后易饥,消渴,阳明病,宜栀子大黄汤。

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太阴病宜桂枝汤加人参。

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阳明病宜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

关脉弦,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此邪在胆,逆在胃,少阳病。

双关脉细弦,宜小柴胡汤;左关独弦,必失眠,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双关弦,宜四逆散;双脉脉细弦不对等,宜柴胡桂枝干姜汤;左寸、右关弦,余脉稍弱,宜丹栀逍遥散。

关脉弱,胃气虚,食欲差,太阴病宜小建中汤、人参汤、薯蓣丸。

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太阴病宜炙甘草汤、小建中汤。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升者,以膈腧伤故也。厥阴病。宜黄土汤。

关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太阳病中寒,宜五苓散;下利而心下坚满者,甘遂半夏丸。

关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太阴病宜橘枳姜汤,泽漆汤。

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脘腹隐隐不适,太阴病宜附子粳米汤,薏苡附子败酱散。

关脉迟,胃中寒,喜吐唾沫。太阴病。宜附子汤、《外台》茯苓饮;大便不通者,附子泻心汤。

关脉实,胃中痛,阳明病宜栀子厚朴汤,大承气汤。

关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厚朴大黄汤。

关脉细,脾胃虚,腹满,太阴病黄芪建中汤。

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阳明病烦渴者,宜白虎汤;口苦者,宜大柴胡汤。

尺脉

尺脉浮,为伤肾,下热风,小便难,太阳少阴合病宜栝楼瞿麦丸。

尺脉紧,分左右,定上下,脐下痛,太阴病宜枳实芍药散。

尺上紧,在男前列腺病,宜桂枝茯苓丸;在女胞宫寒,宜当归芍药散;紧在左,病在左;紧在右,病在右;均宜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尺下紧,腰腿寒痹疼痛,宜肾着汤,乌头汤。

尺脉微,下焦虚寒,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太阴病宜小建中汤、《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尺脉数,下焦瘀热,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腹皮急,虑肠痈、急性盆腔炎,太阳阳明合病宜大黄牡丹皮汤、赤豆当归散、薏苡附子败酱散。

尺脉缓,脚弱下肿,小便难,有余沥。少阴病宜栝楼瞿麦丸、防己黄芪汤。

尺脉滑,水热互结,血气实,热结膀胱,少腹急结,妇人经脉不利,男子尿血,太阳病宜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贝母苦参丸。

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太阴少阴合病宜《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 、当归芍药散。

尺脉弱,阳气少,肾气弱,发热骨烦,少阴病宜肾气丸。

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少阴病宜知柏地黄丸。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太阳少阴合病宜猪苓汤,

尺脉伏,小腹痛,症疝,水谷不化,少阴病宜四逆散合四逆汤。

尺脉沉,水气病,腰背痛,太阴少阴合病。宜肾气丸、肾着汤。

尺脉濡,苦小便难,少阴病宜栝楼瞿麦汤。

尺脉迟,下焦有寒,大便难,太阳少阴合病宜桂枝加大黄汤。

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太阳少阴合病宜栝蒌瞿麦丸、枳实芍药散。

尺脉牢,阴寒盛,水蓄下焦,腹满,阴中急少阴病,外阴肿者宜牡蛎泽泻散,少腹痛剧者宜通脉四逆汤。

(0)

相关推荐

  • 尚论篇少阳经证治大意

    ​仲景少阳经之原文,叔和大半编入太阳经中,昌殊不得其解,岂以太阳行身之背,少阳行身之侧,其营卫显然易辨,非如阳明与三阴之属脏腑者,营卫难窥,故将少阳之文,汇入太阳耶,此等处窃不敢仍叔和之旧,盖六经各有 ...

  • 经方脉法:脉证对应寸关尺!

    都说中医把脉很玄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一直被沿用传承至现在,足以可见它的强大生命力和科学性.中医自古便有号脉这一绝学.望, ...

  • 十大症状:说透《伤寒》脉法与脉证合参

    作者/张磊 I导读:仲景十分重视脉诊,几乎各篇目均冠以"脉证并治"字样,提出了脉证合参的诊断原则.但是,<伤寒论>中寸.关.尺,对应的是上.中.下三焦,并没有出现具体的 ...

  • 中医诊断--【脉诊】说透《伤寒》脉法与脉证合参

    转自中国民间医学网:http://www.zgmjyxw.com/ 01 - 十大症状:说透<伤寒>脉法与脉证合参 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所创立的辨证施治体 ...

  • 说透伤寒脉法与脉证合参

    #道医#十大症状:说透<伤寒>脉法与脉证合参(建议收藏) 2020-03-09阅读 7094 导读: 仲景十分重视脉诊,几乎各篇目均冠以"脉证并治"字样,提出了脉证合参 ...

  • ​十大症状:说透《伤寒》脉法与脉证合参

    2019-02-08 16:33 于春廷 于春廷15049538271,祖传中医,幼承庭训,先后跟随多位民间身怀绝技的名老中医拜师学习,尽得真传.擅长治疗牛皮癣.湿疹.白癜风.HPV高危阳性.食蟾虫抗 ...

  • 伤寒论--十大症状:说透《伤寒》脉法与脉证合参

    2021-09-26 生病了其实是身体告诉自己最近有些不好习惯对身体有影响了! 好习惯可以让自己身体快速恢复和益寿延年! 01 - 十大症状:说透<伤寒>脉法与脉证合参! 从<伤寒论 ...

  • 【经方脉法:脉证对应寸关尺】

    寸脉 寸脉浮,辨虚实.浮虚,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太阳病中风.宜桂枝汤:浮实, 发热.头痛.颈项强,太阳阳明病.无汗者宜葛根汤,汗出者宜桂枝加葛根汤(即葛根汤去麻黄):咳剧者,宜厚朴麻黄汤.咽喉痛者 ...

  • 圆运动脉法与临证指导思路

    圆运动脉法与临证指导思路之我见 下面我们讲天人互感.         天人互感指的是人与自然地和谐与统一所形成的同气感召,只有和谐统一的感召,才是一个正常状态.这种状态古人也称其为"天人相应 ...

  •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脉法:脉太过和不及

    师曰: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太过和不及,两种脉全是病脉,人有病了,这个脉就不平了. 不平就要有一种形象,这 ...

  •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脉法:脉沉者,急温之

    守正学堂 守正学堂 今天 第150条: 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太阳病不可下,少阳病也不可下,我们讲到少阳篇就更清楚了. 大夫"而反下之&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