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打架”?这或许是《奇葩说》第五季质量最高的一期!

知识只是工具,

只有人,

才是目的。

——詹青云

文丨旧故麻袋

《奇葩说》第五季开播至今,我并未如往常一般完整的将每一期细嚼慢咽,只是隔三差五想起,便去看上一两期,原因有很多方面,最主要还是觉得现在的辩论没以前那么精彩了。

特别是看了几期新奇葩的辩论,简直是无聊到爆,现场读稿、跑题就算了,甚至有些现场辩论卡壳、脑袋一片空白,开杠环节更是牛头不对马嘴,根本看不懂他们在辩论什么。

所以一度放弃了对《奇葩说》第五季的全部期待,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吧。

直到最近听朋友说《奇葩说》有“神仙打架”,出于好奇,特意翻出了那期内容。

这期辩题是:“奇葩星球新技术,可以让全人类一秒共享知识,你支持吗?”

不得不说这是一道好辩题,不仅因为它的角度新鲜,还存在现实意义,如果深入思考,细思极恐。它也是一道很好的脑洞题,只有脑洞足够大,辩论才能更精彩。

在辩论开始前,上升天秤座的我反复问自己“支持吗?”,却未能得到比较坚定的答案,始终摇摆不定,也许是看多了这种脑洞选择题大多都是反方胜利的原因,所以天秤最后还是往“不支持”的一端稍偏了点。

我不支持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都说“能力越大,责任越重”,若人人都共享知识,无论是医学、生物学、化学、文学......大家懂得的知识都相似,如何才能在社会关系中做出明确的分工,又如何才能使社会平稳快速的发展和进步。

人类的进步在于探索未知,未知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知识,所以人类在发展进程中才逐渐有了学习、考试、研究,才有了达尔文、爱因斯坦、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名垂千史。如若下一秒开始,人类可以共享知识,那所有的知识便成了平庸,不再需要诺贝尔奖项,也不会再有各种比赛,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知识面没有边界,你并不比我聪明,因为我们获取的知识储备是同样的。

这样的世界无疑是可怕的,人与人之间都需要边界,何况是知识与知识之间,人类发展到现在还是会存在知识不平衡,那也一定是发展历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

这一场辩论的精彩是因为大家都是收到知识恩惠的人,是高手与高手之间的过招,是除了决赛之外的“巅峰对决”。

场上的阵容也是相当给力,蔡康永和薛兆丰两位导师更是自告奋勇下台参加辩论,大牛之间开辩,让场上的激战又多了几分看点,但他们并不是这次辩论“神仙打架”的当事人。

三辩陈述时,陈铭和詹青云的观点辩论,以及他们的神仙battle,才是这期节目的最佳看点,也让我对陈铭肃然起敬,就凭这一期,他完全可以保送冠军候选名额。

陈铭与詹青云两人先是就“知识是主观还是客观”的核心分歧进行了一段唇枪舌战的讨论。

陈铭首先理清了“信息、知识、智慧”三个词,用一杯水的不同状态准确的解释了这三个概念,通俗易懂简单直接。面对反方傅首尔拉回了39票的情况下,陈铭不紧不慢地步步反击。

并抛出了一个很诱人的观点:知识共享不仅是推开一扇窗,而是帮我们推开了世界的一扇门。知识解构和知识背景的不同,看到一个个不同的五彩斑斓的平行世界,你们不想看看这个不一样的世界吗?

而詹青云的观点主旨在于:我们和知识的关系,以及对待知识的态度。

两人开杠环节,步步紧逼,你来我往,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准确抓到对方漏洞快速找到新的角度进行反击,逻辑满分!

他们从对知识的概念,聊到开尔文的热力学理论,然后是相对论、量子力学、牛顿等。我虽然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真的要给两位大神跪了。

最精彩的部分在于,陈铭说詹青云掩盖了开尔文故事里那“两朵乌云”,詹青云组织语言迅速作出回应“用芯片统一思想才是最大垄断”,看得我全程目瞪口呆,脑海中完全是:我是谁?我在哪里?

辩论还原:

詹青云在陈述时说:“开尔文发表演讲说,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了,剩下的只是一些修饰工作。”她隐藏了后面半句话,以此来说明如果大家只汲取开尔文当时的知识,那么就永远不会出现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听完沉默片刻,陈铭抓住把柄问詹青云:开尔文的那句话后半句,是只有两朵乌云飘在上面。那就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此话一出,全场直接就沸腾了。

科普环节: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两朵乌云”出自哪里,我也是百度之后才明白。19世纪,达尔文提出“动力理论肯定了光和热是运动的两种方式,但现在晴朗而美丽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一朵乌云位于光的波动理论上,第二朵位于关于能量均分的麦克斯韦理论上。”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表明,这两朵乌云酿成了一场大的风暴。他所说的第一朵乌云,导致相对论的产生,第二朵乌云是量子论的出现的原因。这“两朵乌云”在世纪之交,成为物理学革命的导火索。

蔡康永听完两人开杠后坐不住说:你们怎么好意思说知识垄断,你们都是知识的既得利益阶级。

陈铭更是在结辩时给大家营造出了知识共享后的画面感。先用芯片让所有人获得知识,接下来的教育,我们致力于好好地研究创造性,突破性,开放性,更新它,挑战它,质疑它,拓宽知识芯片的边界,这是不是未来的教育模式。节约孩子们死记硬背的时间,给予他们更多创造性地天空。不是没有事做,我们还有星辰和大海。

简直是大魔王本魔,陈铭在辩论环节的拆解真是让人跪服。

但听了一整场辩论,前面基本是闷的状态,各种记知识点,最后梁道文和高晓松的导师观点才让我们会心一笑。

梁文道老师给了大家一个延展,说:我觉得我们天然就是对知识有取舍的,舍掉的知识我们不用,慢慢就遗忘了,真正取得的知识是我们反复使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培养了理解世界的视角,使得我们有不同的观点角度。——全知视角看世界会是怎样的,我想象不到。

高晓松老师则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说:人类永远能找到差异化,如果你要担心人类因为一件科技的进步,就丧失差异化了,那你对人类简直太没有信心了。未来也一样,当我们有了这个芯片以后,人类会想出一亿种办法,去想差异化。有了这个选择,我们会更加差异化。而在差异化的路上,我们的摩擦性会减小。从前我们想要差异化的时候,我们的摩擦力是很大的,因为我们要接受好多好多教育。有了这个芯片以后,减少了我们个性化,差异化,去追求你理想的摩擦力,你还是依然会追求。

虽然这种“知识共享”的好事目前绝无可能发生,甚至未来都不太可能会发生,但带给我们思考的实际意义是存在的,甚至值得反省,如何才能实现如今的教育平等,如何才能使偏远地区的孩子享有与城里孩子同样的知识获取渠道,这个话题任重而道远。

喜欢詹青云的那句“知识只是工具,只有人,才是目的”,我们讨论知识的背后,无疑是对人性的揣摩,对人本身的思忖。

而对于人类,当知识无法获取更多,所以才有了探索,宇宙无穷,唯思想无边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