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之后,如何做班级成绩分析?

我是小张张

还记得上次你们心心念念的六维量化考核表的原创黄粤鹏老师吗?他今天再次重磅出击,为大家带来他做的“加权法”成绩分析,数学老师的强大算法惊到了我,原来我这个语文老师做的成绩分析都是没有大数据支撑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假分析。。。

那些提到成绩排名就开始喷的键盘侠请绕道,此文会让你感到极端不适。

废话不说

直接上菜喽~

1

什么是加权法分析?

想了解一个学生的成绩水平,评估他在班级或年级的排名,发现学生的薄弱学科,如果只参考一次考试的成绩,偶然因素太大,因为学生可能在该次月考中并没有发挥好或超常发挥,所以单次考试不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

因此,要参考多次月考和期末考试中学生的成绩,学生可能某一次考试偏离自己的真实水平,但多次考试综合分析,就可以大大降低这种偶然性因素了。

把多次考试的成绩简单的平均,其实也不能很确切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有两个因素没有考虑:
第一,每次考试的考查范围和综合性不同,第一次月考可能只考前两章的内容,但是期末考试考全书的内容,期末考试比第一次月考更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第二,最近的一次月考比去年同期的月考更能反映学生近期的学习水平,所以时间线越近的考试更应该被看重。
所以,我采取加权法分析月测成绩。
所谓“加权法”,指的是初中数学中的“加权平均数”,比如A同学有三次数学考试分别为102分,98分,100分,很显然,三次考试简单求平均就是100分。但是如果三次考试依据参考性的不同,以25%、35%、40%的不同权重来计算,就是102×25% 98×35% 100×40%=99.8,99.8分就是“加权分”。
下面我分三个方面给大家讲解“加权法”在月测分析中的应用:

2

加权年级排名

加权年级排名=七上一测×8% 七上中段×10% 七上期末×15% 七下二测×18% 七下期末×27% 八上一测×27%
把学生每次在校参加的大型考试年级排名放在同一张表中,综合考虑考查知识综合性和时间线后,主观确定每次考试的权重,权重百分比之和要等于100%,由此计算出来得出的“加权年级排名”基本能够反馈一个学生在年级的平均排名情况。有了这个数据,班主任可依据年级所给的指标要求,对本班学生进行分层;学生可更好的制定自己下一次考试的年级排名目标。

3

加权科目排名和总分班排名

加权分数(包括各科分数和总分)=七上一测×8% 七上中段×10% 七上期末×15% 七下二测×18% 七下期末×27% 八上一测×27%
把学生每次在校参加的大型考试各科分数和总分放在同一张表中,按照主观确定的历次考试权重计算各科的加权得分和总分的加权得分,再对各科的加权分和总分加权分进行班级排名,得到下表:


加权科目分数以及对应的班级科目排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在该学科在班级的水平,加权总分以及对应的班级总分排名可以反映学生在班级的总体学习水平,用各科排名和班级总排名对边,科目班排名远远落后于总分班排名的学科,即为学生的薄弱学科(上图标蓝的部分)。有了这张表,科任老师能更有针对性的依据本学科的薄弱生进行重点关注,加强辅导;学生更加明确和重视自己的薄弱学科,找到自己的增分空间。

4

个人成绩分析

上图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上学期末(寒假前)家长会时发给每个孩子和家长的,表中不仅含该学生的每次考试的各科成绩、各科班排、总分、总分班排、年级排名;且包括“八年级成绩”和“九上成绩”这两项加权成绩,用以对比评估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在各学科、班级、年级的进退步情况,薄弱学科情况等;
这里特别强调,为什么要给家长看每一个学科的科目排名。其一是为了避免家只看各科分数来估计孩子哪一科薄弱,比如,数学88(班排13),英语105(班排20),如果每一科目排名,我想家长肯定会认为孩子相较于英语,需要在数学上加强。其二是为了让家长关注点放在孩子各科目在班级内部排名的变化上,而不是抱怨某位科任老师的教学方法上。
有了这张表,学生可以通过各学科的进退步情况来分析总成绩的波动原因,而不仅仅只是上课要认真,作业要好好写这种泛谈归因。由此进退得失更加清晰明了,学生努力更有方向。
张张说在后面:成绩分析有很多种,比如分析特优率、优秀率、及格率、学科贡献率、命中率等各项数据。孰好孰坏,没有定论,每种分析方法都是各有利弊,借用小平同志的那句话——“不管黑猫白猫,能捉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