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带诏”密谋的真相:刘备为什么先拒绝后参与? | 刘三解

上期节目,我们谈到了“煮酒论英雄”的一部分前因,以及刘备在曹操向他摊牌,袁曹必有一战的时候,刘备顾左右而言他,也就是说,他回避的并不是曹操对他英雄的评价,他也没必要回避,曹操又不是第一个这么评价他的,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恰恰在《三国演义》之中,引用了胡冲撰写的《吴历》一书中的片段,不靠谱地营造出一个刘备被曹操监视居住的恶劣环境,刘备尽力韬光养晦,寻机逃出,而汉献帝对他荣宠有加,加封左将军,又认了皇叔,董承也拉他看了衣带诏,结盟诛杀汉贼。

刘备受恩深重,对汉献帝也是竭忠尽智,一群汉室的“忠臣”也很积极,只是曹操太坏,极度多疑,刘备想出外带兵,只好装老农,没想到曹操还是说他是英雄,试探他,所以,他才编了瞎话,骗出了许都。

说实话,《三国演义》这段故事中的逻辑漏洞太多了,刘备在曹操眼皮子底下上蹿下跳地和汉献帝勾连,这么个汉贼,怎么会容忍他?犯了那么多忌讳,假装种菜胸无大志,就把多疑的曹操给糊弄了,还派他出去领兵?曹操手下没人了吗?

曹操的智力是不是太低了?

答案就是“无巧不成书”,如果没有巧合,那就拉低主要人物的智商来制造巧合,这也是传统曲艺中的老手法。

现实是,曹操和刘备论英雄的目的是针对袁绍的,因为早在建安四年二月,曹操已经准备接受杨丑投降之后,迅速地袭击邺城,与公孙瓒夹击袁绍,将袁绍这个北方最大的军阀势力一举击倒。

从战略上讲,这个计划非常有可行性,公孙瓒据守的易京楼,有大批存粮和守军,外围还有黑山军张燕和公孙瓒之子统领的10万大军增援,如果不是公孙瓒与援军约定的突围被袁绍察觉,并伏击了他,易京楼的战事很可能旷日持久,像之前袁绍派出部将的围攻一样,一战经年。

那么,曹操在袁绍倾巢出动,邺城空虚的情况下,将黄河北岸冀州的魏郡等精华地区突袭吞并,完全有可能,再与已经衰弱不堪的公孙瓒所部联合夹击,则袁绍政权将一举灭亡,北方统一的进程也无法阻挡。

只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曹操的进攻由于河内郡的再次倒向袁绍而搁浅,只能占领河内后回师。

然后,就发生了“曹刘论英雄”的事件。

比较搞笑的是,当刘备听了曹操的“论英雄”,把自己与曹操相提并论,贬低袁本初之后,反而,转身就去找董承参与衣带诏密谋,之前的不置可否变成了坚决参与,这种“神转折”, 到底出于什么考虑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刘备为什么没有在董承拿出“衣带诏”之后,第一时间参与密谋,甚至连“衣带诏”都没打开?

这就得说说董承到底是个什么人了。

他的身世很有意思,裴松之注释中说董承是汉灵帝之母,董太后的侄儿,那么,他的籍贯,就是河间国,地处河北之地,而他在史书中的出现,却是在汉献帝东归途中,《后汉书·董卓传》的记载是:

又以故牛辅部曲董承为安集将军。

牛辅是董卓的女婿,以中郎将的身份统帅部队驻扎在河东郡安邑,后来为了抵抗朱俊的进攻,又南下弘农郡陕县,接管了中郎将段煨的防区,待到董卓被杀后,原本驻扎在渑池的中郎将董越投奔牛辅,也被他杀死,不过不久后,他自己也逃亡被杀,部曲四散,大军也归降了长安朝廷。

之前的节目曾经说过,李傕、郭汜、张济都是牛辅部下的校尉,只是因为出兵中牟而留下了几千人马,等到回屯时,牛辅大军已经瓦解了。

这时的董承,应该也随牛辅到陕县,跟着他的部曲主力投奔了长安朝廷,也就是服从王允的领导。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人职位是“校尉”,而董承只为“部曲”,说明其起家地位并不高,但却在李傕、郭汜等人在关中的火并中脱颖而出,绝非等闲之辈。

尤其是在汉献帝东归的过程中,杨定、杨奉、韩暹、李乐、胡才、张杨等人迭次参与护送,到了建安元年,献帝迁都许昌时,只剩下他一个人还以卫将军的身份留在皇帝身边,可以说,算是斗争赢家了。

再看用心,这个人还真不是什么忠臣义士,见《献帝起居注》中的记载:

承谓服曰:'郭多有数百兵,坏李傕数万人,但足下与我同不耳!昔吕不韦之门,须子楚而后高,今吾与子由是也。'服曰:'惶惧不敢当,且兵又少。'承曰:'举事讫,得曹公成兵,顾不足邪?'

翻译过来就是,董承在刘备走后,对偏将军王子服,也有记作王服、李服的,说:郭汜只有几百兵打败了李傕的几万人,就看你和我是不是团结一致了。战国末年时,吕不韦的门庭,靠着把持、扶立秦庄襄王子楚而光大,就是咱俩的榜样。王子服说,实在不敢当,主要是兵太少。董承说,举事干成了,杀掉曹操,得他部下的兵马,难道还不够吗?

细究一下董承的这段话,他看汉献帝是谁?是秦庄襄王子楚,自己要干的是吕不韦的事儿,这还不是要干权臣把持朝政吗?兵马的问题,更不要脸,直接要把曹操代替掉,直接接收他的军队。

由此可见,董承哪里是什么汉室忠臣,正经就是个野心家,甚至獠牙比此时的曹操还长。

至于说跋扈,在汉献帝兴平二年,皇后伏寿刚刚由贵人晋后位,就赶上了天子播迁曹阳,后宫的女眷都步行逃难,伏皇后倒是能守财,亲自抱了几匹绢跑,董承当时是卫将军,直接派出符节令孙徽拿着刀胁迫皇后交出财物,更把皇后身边的侍婢一刀砍死,史书原话是:

血溅后衣。

鲜血喷出,喷了皇后一身,这种疯狂的羞辱和对皇权的践踏,绝不是一般的,如果这算是忠臣,那董卓也可以算是义士了。

而且,董承在这之前动辄拉外援打对手的伎俩,已经玩过多少遍了,拉郭汜、杨定打李傕,拉白波军韩暹、李乐、胡才,南匈奴右贤王去卑打李傕、郭汜、张济,和韩暹失和,又拉曹操入场,打跑了杨奉、韩暹,最终被圈进了许昌。

董承的这些前史,作为许昌城中风云人物的刘备不可能不知道,如果需要在他和曹操之间选边,刘备当然只会选曹操,而不会选这位“老流氓”,哪怕有汉献帝的“衣带诏”加持。

问题是,当曹操与他“论英雄”之后,袁曹之战,迫在眉睫,刘备看到了曹操要“作大死”,自己又不知道能不能离开许昌,自然会向许昌城中第二大武装力量,也是汉献帝的政治代表——董承伸出了橄榄枝,这纯粹就是为了两头下注。

说得直白点,董承有没有汉献帝的衣带诏,或是真的假的衣带诏,对于刘备来说都无所谓,他只知道,曹操在迁都许昌之后,以许昌为大本营,拥有最大规模的兵力,而带兵护驾到许昌的车骑将军董承,手里一样拥有兵力,并非毫无自保能力的软柿子。

具体来说,见《三国志·董卓传》:

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

这段话很简单,就是说,汉献帝密诏董承召集小伙伴弄死曹操,而董承和刘备同谋没发动时,刘备就出征去了,董承就另外找了偏将军王服等人合作,必须指出的是,这里面几个人又有所不同。在上文中引用《献帝起居注》的后面还有两句话:

”服曰:“今京师岂有所任乎?”承曰:“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是我腹心办事者。”遂定计。

可见,王服,或称李服,是董承拉入伙的将领,种辑、吴硕是董承的心腹人,而种辑在献帝东归的过程中出现过,当时还是安西将军杨定的心腹,这时候已经改换门庭到董承手下了,自然各自的部曲也在手上,毕竟早在建安元年,董承还能与袁术部将苌奴据险抵御曹洪的进攻。

从《三国志·诸夏侯曹传》记载可知:

(曹洪)转击济阴、山阳、中牟、阳武、京、密十馀县,皆拔之。

济阴、山阳都是郡、国,在兖州境内,而中牟、阳武、京县、密县,均为司隶校尉部的河南郡辖地,更在荥阳险关附近,说明曹洪所受的阻击,正是荥阳、成皋的天险,这才促使曹操南下陈国,西进颍川、汝南,包抄洛阳。

可见董承的军力并非微不足道,更重要的是,在建安四年三月,汉献帝任命了董承由卫将军升任车骑将军,而在此之前,曹操一直以司空、行车骑将军。

这就意味着,汉献帝直接拿掉了曹操的车骑将军之位,这应该也是皇权对曹操的一次反扑,而反扑之后,才有了车骑将军董承联络左将军、豫州牧刘备对曹操下手的计划。

在此条件下,曹操和袁绍开战,许昌必然空虚,董承的密谋未必没有成功的可能,所以,刘备选择一明一暗,两重押宝,曹操对董承赢了,外面还有袁绍,需要倚重他刘备,董承赢了,外面照样有袁绍,还是需要倚重他刘备。

所以,他先参与了董承的密谋,又接受了曹操的派遣去打袁术,交出“反袁”的投名状,当然,在领兵出镇之后,刘备明显更倾向于曹操的胜利。

因为事实很明显,自建安四年六月出许昌,至建安五年正月董承等人因“衣带诏”事发被杀,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刘备都没有举旗反叛,只是因为意外发生,刘备自忖难以幸免,这才诛杀徐州刺史车胄。

在这段时间里,曹操也没有出兵攻打或是逼迫刘备,反而紧锣密鼓地布置对袁绍的战争,简单地说,他对刘备放心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案究竟是什么,请听下回分解。

End

(0)

相关推荐